博士生申考制“井噴”了,導師怎么辦?
十幾年前,博士生“申請—考核”制就在一些名牌大學進行試點;十幾年過去了,進展并不算快,規(guī)模占比也相對有限。
但是,近兩年來,它的發(fā)展似乎開始呈井噴之勢,有的大學甚至在博士研究生招考中施行全員“申請—考核”制。
如此大規(guī)模的動作,就像是突然取消高考,人們最關心的自然是公平問題。從8月31日《中國科學報》大學周刊刊登的《申考制博士招生中的“選擇題”》一文看,導師考慮的主要是如何給全部有意報考的學生面試的資格和機會,教育制度研究者則主要關心程序規(guī)范。
前者體現(xiàn)導師對招生自主權的渴望,而后者則屬于制度把控。
在招收研究生的問題上,導師自主權與管理規(guī)定間一直都在博弈。在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研究生尚處于恢復招生的階段,有資格招生的導師多是德高望重的老先生,自主權是比較大的。
但進入上世紀90年代后,隨著招生人數(shù)的增加以及導師規(guī)模的擴大,自主權反而在逐漸縮小。這反映出導師通過學術威望形成信用時代的結束。
多數(shù)導師的個人信用不再受到重視,制度的威力就會凸顯。管理者加強導師管理,削減導師自主權的依據(jù)正在于此。
然而,提高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管理制度所起的作用主要在監(jiān)督和輔助服務上,起直接和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導師。
換言之,任何管理制度和政策都要以提高導師積極性、保證學術水平高的導師上崗為原則,才能切實提升研究生的培養(yǎng)質量。
現(xiàn)在的問題是,管理制度越來越詳盡,且層層細化,但真正有志于培養(yǎng)學生學術能力的導師的比例卻越來越??;而隨著“教學”概念的泛化成為時尚,導師課堂教學的積極性也越來越低。
最近幾年施行的針對導師上崗資格的每年申請制就是一例。以往的導師上崗資格考核的是學術水平,達到標準即為導師?,F(xiàn)在卻需要每年填表申請,而唯一重要的硬指標,就是手頭要有在研“項目”。
雖然對理工類的導師而言,“項目經(jīng)費”有其重要性,但沒有誰認真評估“項目經(jīng)費”托舉出的科研成果水平與經(jīng)費數(shù)量之間的匹配程度。而文科導師則主要是把承擔“項目”當成學界地位的標志。
無論是哪種情況,落實到招生條件和資格都是一樣的,即有錢就可以招(研究)生,錢多則可以多招。這種公司化的“組團”管理方式,其本身對于研究生培養(yǎng)是否適用,值得反省。
一個是“請”老師當導師,一個是老師自己申請當導師,哪種情況讓導師感覺到尊重不言自明。而沒有受到尊重的導師招收研究生,不過是為了自己完成科研項目,或替自己的公司打工,不可能全力以赴地承擔教書育人的責任。
公平?jīng)]有得到保證,質量卻在下降,這樣的研究生教育也失去了它應有的價值。
博士生“申請—考核”制的實行和推廣,看起來是為了“與國際接軌”,實際上也是對近年來實行的相關管理政策偏向的糾正。
在個別學校的試行階段,因為本身就是“優(yōu)中選優(yōu)”,博士生“申請—考核”制的特色并沒有真正凸顯出來。
以筆者的實際觀察,大部分有幸中榜的博士生與考試選拔出來的沒有多大區(qū)別。一些個性突出、科研能力強的“專才”“偏才”并沒有因此而受益。
這中間當然有多重因素在起作用,但一年一度的導師資格申請制讓導師的自信心和責任感變弱也是重要原因。因為按照該辦法,導師不會認為學生是自己的,可以傳承自己的學術思想,反而會認為學生屬于學校、院系或某專業(yè)方向。
因此,只要學生通過答辯或抽檢過關,拿到學位證就算完成任務。在這種管理方式下,極少有導師甘愿拍著胸脯放豪言:“這學生我招了,相信他有能力成就未來!”
當然,目下研究生的生源也在發(fā)生變化?!皯嚒苯逃粌H在中小學,在大學也是普遍存在的。在一個個“應試人才”中發(fā)現(xiàn)有發(fā)展前途的“專才”“偏才”已非易事。各位導師對學術的見解和對“專才”“偏才”的認知也千差萬別,一旦無法達成共識,可能形成相互消耗的結局。
但從考試選拔制轉向“申請—考核”制總需要有所不同?!吧暾垺己恕敝萍热恢荚跀U大導師招生和培養(yǎng)上的自主權,就應該給導師更多的發(fā)揮空間,展示其個性和創(chuàng)造力,這也是重振信心和重建責任感的基礎。
博士生未來主要面向學術研究,那就讓博士生培養(yǎng)去蕪存菁,回歸學術的軌道之上。
(作者系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中國科學報》 (2021-10-19 第5版 大學周刊 原標題為《由博士生申考制想到導師資格申請制》)
編輯 | 趙路
排版 | 志海
*博客內容為網(wǎng)友個人發(fā)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