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婷婷AⅤ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亚AV|久久精品官方网视频|日本28视频香蕉

          "); //-->

          博客專欄

          EEPW首頁 > 博客 > 為什么芯片是方的,晶圓是圓的?

          為什么芯片是方的,晶圓是圓的?

          發(fā)布人:旺材芯片 時間:2024-01-30 來源:工程師 發(fā)布文章
          在大眾印象里,晶圓就是一塊薄薄的、圓形的高純硅晶片,而在這種高純硅晶片上可以加工制作出各種電路元件結(jié)構(gòu),使之成為有特定電性功能的集成電路產(chǎn)品。密密麻麻的元器件,被整整齊齊的安放在一塊單晶硅材料之上,都是規(guī)規(guī)矩矩、方方正正的??梢?,晶圓在實際應用之中還是要被切割成方形的。

          圖片


          硅片為什么要做成圓的?為什么是“晶圓”,而不做成“晶方”?為什么有的晶圓外圈是沒有芯片的,而有的晶圓電路鋪盤整片硅片,晶圓外圈也會出現(xiàn)不完整的芯片呢?

          熟悉半導體制造流程的朋友知道,芯片在切割封裝之前,所有的制造流程都是在晶圓(Wafer)上操作的。不過我們見到的芯片都是方形的,在圓形的晶圓上制造芯片,總會有部分區(qū)域沒有利用到。所以為什么不能使用方形的晶圓來增大利用率呢? 


          圖片

          圖源 | KitGuru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因為晶圓(剛開始是硅片)是在圓柱形的硅棒上切割出來的,所以橫截面只能是圓形。


          接下來我們從硅片與晶圓的制造過程開始,一起探索滿足好奇。


           晶圓比 “晶方”更適合做芯片


          硅晶圓的制造可以歸納為三個基本步驟:硅提煉及提純、單晶硅生長、晶圓成型。

          首先是硅砂的提純及熔煉。這個階段主要是通過溶解、提純、蒸餾等一系列措施得到多晶硅。
          接下來是單晶硅生長工藝。就是從硅熔體中生長出單晶硅。高純度的多晶硅放在石英坩堝中,在保護性氣氛中高溫加熱使其熔化。使用一顆小的籽晶緩慢地從旋轉(zhuǎn)著的熔體中緩慢上升,即可垂直拉制出大直徑的單晶硅錠。
          最后一步是晶圓成型。單晶硅錠一般呈圓柱型,直徑從3英寸到十幾英寸不等。硅錠經(jīng)過切片、拋光之后,就得到了單晶硅圓片,也即晶圓。


          換句話說,我們經(jīng)常調(diào)侃,芯片本質(zhì)上是一堆沙子,這句話并沒有說錯。制造芯片的基礎——單晶硅就從石英砂中制取的。


          從沙子變成芯片的關鍵,在于硅的提純與單晶硅制備工藝的發(fā)展。1916年,波蘭化學家柴可拉斯基通過實驗驗證了金屬線由金屬單晶構(gòu)成,且單晶體的直徑達到毫米級。此后該方法經(jīng)過化學家的不斷迭代,最終制成了單晶硅,這種方法也被稱為柴可拉斯基法或直拉法。


          圖片

          柴氏法(直拉法)

          圖源 | 翻譯自維基百科


          直拉法的過程是先在坩堝中將高純硅加熱為熔融態(tài),再將晶種(籽晶)置于一根精確定向的棒的末端,并使末端浸入熔融狀態(tài)的硅,然后將棒緩慢向上提拉并旋轉(zhuǎn)。通過對提拉速率、旋轉(zhuǎn)速率與溫度的精確控制,就可以在棒的末端得到一根較大的圓柱狀單晶硅棒,后續(xù)再對硅棒進行打磨、拋光、切割等工序后,就能得到一片可用的圓形的硅片了。所以說,晶圓的圓是因為硅棒“圓”。

          圖片在硅棒上切口

          圖源 | 互聯(lián)網(wǎng)


          目前,直拉法是生長晶圓最常用的方法了,除了直拉法之外,常用的方法還有區(qū)熔法。

          區(qū)熔法,簡稱Fz法。1939年,在貝爾實驗室工作的W·G·Pfann 最先萌生了“區(qū)域勻平”的念頭,后來在亨利·休勒 、丹·多西等人的協(xié)助下,生長出了高純度的鍺以及硅單晶,并獲得了專利。
          這種方法是利用熱能在半導體多晶棒料的一端產(chǎn)生一熔區(qū),使其重結(jié)晶為單晶。使熔區(qū)沿一定方向緩慢地向棒的另一端移動,進而通過整根棒料,使多晶棒料生長成一根單晶棒料,區(qū)熔法也需要籽晶,且最終得到的柱狀單晶錠晶向與籽晶的相同。

          圖片


          區(qū)熔法分為兩種:水平區(qū)熔法和立式懸浮區(qū)熔法。前者主要用于鍺、GaAs等材料的提純和單晶生長;后者主要用于硅區(qū)熔法與直拉法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區(qū)熔法一般不使用坩鍋,引入的雜質(zhì)更少,生長的材料雜質(zhì)含量也就更少。

          總而言之,單晶硅棒是圓柱形的,使用這種方法得到的單晶硅圓片自然也是圓形的了。

          圖片



          其實硅棒在切片之前可以先切割成長方體,這樣后續(xù)切片時就能直接得到“晶方”。不過用來生產(chǎn)芯片的硅棒不會這樣做,原因有以下幾個:


          首先是圓形更適合進行光刻涂膠。


          此外,由于邊緣應力的存在,圓形晶圓的結(jié)構(gòu)強度也高于方形。硅片在變成晶圓之前需要進行多次光刻、刻蝕、化學研磨等過程,晶圓會在外圈積累較多應力。因此方形的尖角會造成邊緣應力集中,在生產(chǎn)過程中極易破損,影響整體良率。


          有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發(fā)現(xiàn),為什么有的晶圓外圈是沒有芯片的,而有的晶圓電路鋪盤整片硅片,晶圓外圈也會出現(xiàn)不完整的芯片呢?


          圖片

          晶圓外圈各不相同

          圖源 | 互聯(lián)網(wǎng)


          這其實和光刻中的光掩膜(Mask,或稱遮光罩、光刻版)尺寸有關。光掩膜大小通常會覆蓋晶圓的所有區(qū)域,因此在晶圓邊緣處會出現(xiàn)不完整的小方格。此外,在芯片制造工藝中,晶圓是不斷加厚的,尤其是后段的金屬和通孔制作工藝,會用到多次CMP化學機械研磨過程。假如晶圓邊沿沒有圖形,會造成邊緣研磨速率過慢,帶來的邊沿和中心的高度差,在后續(xù)的研磨過程中又會影響相鄰的完整芯片。


          圖片

          綠圈是晶圓面積,紅圈內(nèi)是可用部分

          圖源 | 知乎


          不過晶圓外圈的芯片一般是不會用的。上文提到,由于生產(chǎn)流程的關系,晶圓外圍一定會有一部分應力存在,在這里生產(chǎn)出來的芯片,內(nèi)部同樣會留存應力,后續(xù)的切割、封裝、運輸過程中也有更大的概率造成芯片損壞。這也是有的晶圓外圈有芯片,有的沒有的原因。


          總的來說,形的晶圓更便于芯片制造,良率較高。既然用來制造芯片的晶圓不方便做成方形的,那為什么芯片不能做成圓形的呢?


           圓形的芯片其實更難制造 

          硅片在經(jīng)過涂膠、光刻、刻蝕、離子注入等步驟后,一顆顆芯片才會被制造出來,不過此時芯片還是“長”在晶圓上的,需要經(jīng)過切割才能變成一顆顆單獨的芯片。


          方形的芯片僅需幾刀就可以全部切下。圓形的芯片,恐怕就要耗費比方形幾倍的時間來切割了。最重要的一點,圓形芯片并不能解決硅片面積浪費的問題。



          圖片圓形排列會有縫隙

          圖源 | ZWsoft


          其實節(jié)約晶圓面積始終是一項重要課題。晶圓上能生產(chǎn)的芯片越多,生產(chǎn)效率就越高,單顆芯片的成本也越低。目前解決生產(chǎn)效率的最好方法就是提高晶圓面積,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微積分。


          圖片晶圓越大,空余面積越小

          圖源 | UEFIBlog

           方形的光伏硅片 

          硅片除了可以制作芯片外,在光伏領域也是極其重要的部分。


          圖片

          太陽能電池板結(jié)構(gòu)(電池片即為硅片)


          光伏單晶硅的制備過程的前期與芯片單晶硅相同,采用方形的原因同樣很簡單,如果光伏電池是圓形的,多個電池排列成太陽能電池板中間就會出現(xiàn)空隙,降低了整體轉(zhuǎn)化率。


          與芯片相比,制造光伏板對硅純度的要求要稍低,純度標準只需要99.9999%,達不到制作芯片的99.999999999%。


          圖片半導體硅片與光伏硅片區(qū)別

          圖源 | 恰基小組


           總 結(jié) 

          回答一下標題提出的問題,芯片為什么是方的?圓形芯片難以切割,后續(xù)封裝階段也不方便控制,最重要的是,圓形芯片不能解決晶圓面積浪費的問題。為什么晶圓是圓的?在生產(chǎn)芯片的過程中,圓形晶圓由于力學因素生產(chǎn)更方便,良率更高,且硅棒天然是圓柱型,晶圓自然也就是圓形了。不過在光伏領域,方形硅片在電池封裝時不會浪費空間,所以光伏硅片采用方形。

          半導體芯片工藝節(jié)點演變路徑分析

          摘要:

          晶體管的縮小過程中涉及到三個問題。第一是為什么要把晶體管的尺寸縮小,以及是按照怎樣的比例縮小的,這個問題是縮小有什么好處。第二是為什么技術節(jié)點的數(shù)字不能等同于晶體管的實際尺寸?;蛘哒f,在晶體管的實際尺寸并沒有按比例縮小的情況下,為什么要宣稱是新一代的技術節(jié)點。這個問題就是縮小有什么技術困難。第三是晶體管具體如何縮小。也就是,技術節(jié)點的發(fā)展歷程是怎樣的。在每一代都有怎樣的技術進步。這也是真正的問題。在這里特指晶體管的設計和材料。

          引言

          在摩爾定律的指導下,集成電路的制造工藝一直在往前演進。得意于這幾年智能手機的流行,大家對節(jié)點了解甚多。例如40 nm28 nm20 nm、16 nm 等等,要知道的這些節(jié)點的真正含義,首先要解析一下技術節(jié)點的意思。

          常聽說的,諸如,臺積電16 nm工藝的NvidiaGPU、英特爾14 nm 工藝的i5 CPU 等等,這個長度的含義,具體的定義需要詳細的給出晶體管的結(jié)構(gòu)圖才行。在早期,可以姑且認為是相當于晶體管的尺寸。

          為什么這個尺寸重要呢。因為晶體管的作用,是把電子從一端(S),通過一段溝道,送到另一端(D),這個過程完成了之后,信息的傳遞就完成了。因為電子的速度是有限的,在現(xiàn)代晶體管中,一般都是以飽和速度運行的,所以需要的時間基本就由這個溝道的長度來決定。越短,就越快。這個溝道的長度,和前面說的晶體管的尺寸,大體上可以認為是一致的。但是二者有區(qū)別,溝道長度是一個晶體管物理的概念,而用于技術節(jié)點的那個尺寸,是制造工藝的概念,二者相關,但是不相等。

          在微米時代,一般這個技術節(jié)點的數(shù)字越小,晶體管的尺寸也越小,溝道長度也就越小。但是在22 nm 節(jié)點之后,晶體管的實際尺寸,或者說溝道的實際長度,是長于這個數(shù)字的。比方說,英特爾的14 nm 的晶體管,溝道長度其實是20 nm 左右。

          根據(jù)現(xiàn)在的了解,晶體管的縮小過程中涉及到三個問題,分別是:

          第一,為什么要把晶體管的尺寸縮小,以及是按照怎樣的比例縮小的。這個問題就是在問,縮小有什么好處。

          第二,為什么技術節(jié)點的數(shù)字不能等同于晶體管的實際尺寸。或者說,在晶體管的實際尺寸并沒有按比例縮小的情況下,為什么要宣稱是新一代的技術節(jié)點。這個問題就是在問,縮小有什么技術困難。

          第三,晶體管具體如何縮小。也就是,技術節(jié)點的發(fā)展歷程是怎樣的。在每一代都有怎樣的技術進步。這也是題主所提的真正的問題。在這里特指晶體管的設計和材料。

          工藝節(jié)點演變路徑分析

          2.1 縮小晶體管的尺寸

          第一個問題,因為晶體管尺寸越小,速度就越快。這個快是可以直接解釋為基于晶體管的集成電路芯片的性能上去的。以微處理器CPU為例,見圖1,來源是40 Years of Microprocessor Trend Data。

          的信息量很大,這里相關的是綠色的點,代表CPU的時鐘頻率,越高當然越快??梢钥闯鲋钡?/span>2004年左右,CPU的時鐘頻率基本是指數(shù)上升的,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晶體管的尺寸縮小。

          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尺寸縮小之后,集成度(單位面積的晶體管數(shù)量)提升,這有多個好處。一來可以增加芯片的功能,二來更重要的是,根據(jù)摩爾定律,集成度提升的直接結(jié)果是成本的下降。這也是為什么半導體行業(yè)50年來如一日地追求摩爾定律的原因,因為如果達不到這個標準,你家的產(chǎn)品成本就會高于能達到這個標準的對手,你家就倒閉了。

          圖片

           1 微處理器芯片的發(fā)展趨勢

          還有一個原因是晶體管縮小可以降低單個晶體管的功耗,因為縮小的規(guī)則要求,同時會降低整體芯片的供電電壓,進而降低功耗。但是有一個重要的例外,就是從物理原理上說,單位面積的功耗并不降低。因此這成為了晶體管縮小的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因為理論上的計算是理想情況,實際上,不僅不降低,反而是隨著集成度的提高而提高的。在2000年的時候,人們已經(jīng)預測,根據(jù)摩爾定律的發(fā)展,如果沒有什么技術進步的話,晶體管縮小到2010年時,其功耗密度可以達到火箭發(fā)動機的水平,這樣的芯片當然是不可能正常工作的。即使達不到這個水平,溫度太高也會影響晶體管的性能。

          事實上,業(yè)界現(xiàn)在也沒有找到真正徹底解決晶體管功耗問題的方案,實際的做法是一方面降低電壓(功耗與電壓的平方成正比),一方面不再追求時鐘頻率。因此在圖1中,2005年以后,CPU頻率不再增長,性能的提升主要依靠多核架構(gòu)。這個被稱作“功耗墻”,至今仍然存在,所以你買不到5 GHz 的處理器,4G的都幾乎沒有。

          以上是三個縮小晶體管的主要誘因。可以看出,都是重量級的提升性能、功能、降低成本的方法,所以業(yè)界才會一直堅持到現(xiàn)在。那么是怎樣縮小的呢。物理原理是恒定電場,因為晶體管的物理學通俗地說,是電場決定的,所以只要電場不變,晶體管的模型就不需要改變,這種方式被證明效果最佳,被稱為Dennard Scaling,提出者是IBM

          電場等于電壓除以尺寸。既然要縮小尺寸,就要等比降低電壓。如何縮小尺寸。簡單將面積縮小到原來的一半。面積等于尺寸的平方,因此尺寸就縮小大約0.7。如果看一下晶體管技術節(jié)點的數(shù)字[3]130 nm、90 nm、65nm45 nm、32 nm、22 nm14 nm、10 nm、7 nm5 nm),會發(fā)現(xiàn)是一個大約為0.7 為比的等比數(shù)列,就是這個原因。當然,前面說過,在現(xiàn)在,這只是一個命名的習慣,跟實際尺寸已經(jīng)有差距了。

          2.2 節(jié)點的數(shù)字不能等同于晶體管的實際尺寸

          第二個問題,為什么現(xiàn)在的技術節(jié)點不再直接反應晶體管的尺寸呢。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無法做到這個程度的縮小了。有三個主要的原因。

          首先,原子尺度的計量單位是安,為0.1 nm。10nm的溝道長度,也就只有不到100個硅原子而已。晶體管本來的物理模型這樣的:用量子力學的能帶論計算電子的分布,但是用經(jīng)典的電流理論計算電子的輸運。電子在分布確定之后,仍然被當作一個粒子來對待,而不是考慮它的量子效應。因為尺寸大,所以不需要。但是越小,就越不行了,就需要考慮各種復雜的物理效應,晶體管的電流模型也不再適用。

          其次,即使用經(jīng)典的模型,性能上也出了問題,這個叫做短溝道效應,其效果是損害晶體管的性能。短溝道效應其實很好理解,通俗地講,晶體管是一個三個端口的開關。前面已經(jīng)說過,其工作原理是把電子從一端(源端)弄到另一端(漏端),這是通過溝道進行的,另外還有一個端口(柵端)的作用是,決定這條溝道是打開的,還是關閉的。這些操作都是通過在端口上加上特定的電壓來完成的。

          晶體管性能依賴的一點是,必須要打得開,也要關得緊。短溝道器件,打得開沒問題,但是關不緊,原因就是尺寸太小,內(nèi)部有很多電場上的互相干擾,以前都是可以忽略不計的,現(xiàn)在則會導致柵端的電場不能夠發(fā)揮全部的作用,因此關不緊。關不緊的后果就是有漏電流,簡單地說就是不需要、浪費的電流。這部分電流可不能小看,因為此時晶體管是在休息,沒有做任何事情,卻在白白地耗電。目前,集成電路中的這部分漏電流導致的能耗,已經(jīng)占到了總能耗的接近半數(shù),所以也是目前晶體管設計和電路設計的一個最主要的目標。

          最后,集成電路的制造工藝也越來越難做到那么小的尺寸了。決定制造工藝的最小尺寸的東西,叫做光刻機[5]。它的功能是,把預先印制好的電路設計,像洗照片一樣洗到晶片表面上去,在我看來就是一種Bug級的存在,因為吞吐率非常地高。否則那么復雜的集成電路,如何才能制造出來呢。比如英特爾的奔騰4處理器,據(jù)說需要30多還是40多張不同的設計模板,先后不斷地曝光,才能完成整個處理器的設計的印制。

          但是光刻機,顧名思義,是用光的,當然不是可見光,但總之是光。而稍有常識就會知道,所有用光的東西,都有一個本質(zhì)的問題,就是衍射。光刻機不例外。因為這個問題的制約,任何一臺光刻機所能刻制的最小尺寸,基本上與它所用的光源的波長成正比。波長越小,尺寸也就越小,這個道理是很簡單的。目前的主流生產(chǎn)工藝采用荷蘭艾斯摩爾生產(chǎn)的步進式光刻機,所使用的光源是193 nm 的氟化氬(ArF)分子振蕩器產(chǎn)生的,被用于最精細的尺寸的光刻步驟。

          相比之下,目前的最小量產(chǎn)的晶體管尺寸是20nm14 nm node),已經(jīng)有了10 倍以上的差距。為何沒有衍射效應呢。答案是業(yè)界十多年來在光刻技術上投入了巨資,先后開發(fā)了各種魔改級別的技術,諸如浸入式光刻(把光程放在某種液體里,因為光的折射率更高,而最小尺寸反比于折射率)、相位掩模(通過180度反向的方式來讓產(chǎn)生的衍射互相抵消,提高精確度)等等,就這樣一直撐到了現(xiàn)在,支持了60 nm 以來的所有技術節(jié)點的進步。

          又為何不用更小波長的光源呢。答案是,工藝上暫時做不到。高端光刻機的光源,是世界級的工業(yè)難題。以上就是目前主流的深紫外曝光技術(DUV)。業(yè)界普遍認為,7 nm 技術節(jié)點是它的極限了,甚至7 nm 都不一定能夠做到量產(chǎn)。下一代技術仍然在開發(fā)之中,被稱為極紫外(EUV),其光源降到了13 nm。但是,因為在這個波長,已經(jīng)沒有合適的介質(zhì)可以用來折射光,構(gòu)成必須的光路了,因此這個技術里面的光學設計,全部是反射,而在如此高的精度下,設計如此復雜的反射光路,本身就是難以想象的技術難題。

          這還不算什么,此問題已經(jīng)能被克服了。最難的還是光源,雖然可以產(chǎn)生所需的光線,但是強度遠低于工業(yè)生產(chǎn)的需求,造成EUV光刻機的晶圓產(chǎn)量達不到要求,換言之拿來用就會賠本。一臺這種機器,就是上億美元。所以EUV還屬于未來。由于以上三個原因,其實很早開始就導致晶體管的尺寸縮小進入了深水區(qū),越來越難。到了22nm之后,芯片已經(jīng)無法按比例縮小了。因此,就沒有再追求一定要縮小,反而是采用了更加優(yōu)化的晶體管設計,配合上CPU架構(gòu)上的多核多線程等一系列技術,繼續(xù)為消費者提供相當于更新?lián)Q代了的產(chǎn)品性能。因為這個原因,技術節(jié)點的數(shù)字仍然在縮小,但是已然不再等同于晶體管的尺寸,而是代表一系列構(gòu)成這個技術節(jié)點的指標的技術和工藝的總和。

          2.3 晶體管縮小過程中面對的問題

          第三個問題,技術節(jié)點的縮小過程中,晶體管的設計是怎樣發(fā)展的。首先搞清楚,晶體管設計的思路是什么。主要的無非兩點:第一提升開關響應度,第二降低漏電流。

          圖片

           2 晶體管漏電流-柵電壓的關系圖

          為了講清楚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是看圖2。晶體管物理特性圖,基本上搞清楚一張就足夠了,就是漏電流-柵電壓的關系圖,比如下面這種:橫軸代表柵電壓,縱軸代表漏電流,并且縱軸一般是對數(shù)坐標。

          前面說過,柵電壓控制晶體管的開關??梢钥闯觯詈玫木w管,是那種能夠在很小的柵電壓變化內(nèi),一下子就從完全關閉(漏電流為0),變成完全打開(漏電流達到飽和值),也就是虛線。這個性質(zhì)有多方面的好處,接下來再說。

          顯然這種晶體管不存在于這個星球上。原因是,在經(jīng)典的晶體管物理理論下,衡量這個開關響應能力的標準,叫做Subthreshold SwingSS),有一個極限值,約為60 mV/dec。英特爾的數(shù)據(jù)上,最新的14 nm 晶體管,這個數(shù)值大概是70 mV/dec左右。并且,降低這個值,和降低漏電流、提升工作電流(提高速度)、降低功耗等要求,是等同的,因為這個值越低,在同樣的電壓下,漏電流就越低。而為了達到同樣的工作電流,需要的電壓就越低,這樣等同于降低了功耗。所以說這個值是晶體管設計里面最重要的指標,不過分。

          圍繞這個指標,以及背后的晶體管性能設計的幾個目標,大家都做了哪些事情呢。

          先看工業(yè)界,畢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下面的記憶,和節(jié)點的對應不一定完全準確,但具體的描述應該沒錯:65 nm 引入Ge strained 的溝道。strain原理是通過在適當?shù)牡胤綋诫s一點點的鍺到硅里面去,鍺和硅的晶格常數(shù)不同,因此會導致硅的晶格形狀改變,而根據(jù)能帶論,這個改變可以在溝道的方向上提高電子的遷移率,而遷移率高,就會提高晶體管的工作電流。而在實際中,人們發(fā)現(xiàn),這種方法對于空穴型溝道的晶體管(pmos),比對電子型溝道的晶體管(nmos),更加有效。

          圖片

           3 基本的晶體管結(jié)構(gòu)

          2.4 里程碑的突破,45nm引入高K值的絕緣層

          145nm引入了高k值絕緣層/金屬柵極的配置。這個也是一個里程碑的成果,曾經(jīng)有一位教授,當年是在英特爾開發(fā)了這項技術的團隊的主要成員之一,因此對這一點提的特別多,耳濡目染就記住了。

          這是兩項技術,但其實都是為了解決同一個問題:在很小的尺寸下,如何保證柵極有效的工作。前面沒有細說晶體管的結(jié)構(gòu),見圖3。

          是一個最基本的晶體管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現(xiàn)在的晶體管早就不長這樣了,但是任何半導體物理都是從這兒開始講起的,所以這是“標配版”的晶體管,又被稱為體硅(bulk)晶體管。gate就是柵。其中有一個oxide,絕緣層,前面沒有提到,但是卻是晶體管所有的構(gòu)件中,最關鍵的一個。它的作用是隔絕柵極和溝道。因為柵極開關溝道,是通過電場進行的,電場的產(chǎn)生又是通過在柵極上加一定的電壓來實現(xiàn)的,但是歐姆定律告訴我們,有電壓就有電流。如果有電流從柵極流進了溝道,那么還談什么開關,早就漏了。

          所以,需要絕緣層。為什么o x i d e o rdielectric)而不是insulator。因為最早的絕緣層就是和硅非常自然地共處的二氧化硅,其相對介電常數(shù)(衡量絕緣性的,越高,對晶體管性能來說越好)約是3.9。一個好的絕緣層是晶體管的生命線。但是要說明,硅天然就具有這么一個性能超級好的絕緣層,對于半導體工業(yè)來說,是一件有歷史意義的幸運的事情。有人曾經(jīng)感慨,上帝都在幫助人類發(fā)明集成電路,首先給了那么多的沙子(硅晶圓的原料),又給了一個完美的自然絕緣層。所以至今,硅極其難被取代。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作為制造晶體管的材料,其綜合性能太完美了。

          二氧化硅雖好,在尺寸縮小到一定限度時,也出現(xiàn)了問題??s小尺寸的過程中,電場強度是保持不變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從能帶的角度看,因為電子的波動性,如果絕緣層很窄很窄的話,那么有一定的幾率電子會發(fā)生隧穿效應而越過絕緣層的能帶勢壘,產(chǎn)生漏電流??梢韵胂鬄榇┻^一堵比自己高的墻。這個電流的大小和絕緣層的厚度,以及絕緣層的“勢壘高度”成負相關。因此厚度越小,勢壘越低,這個漏電流越大,對晶體管越不利。

          但是在另一方面,晶體管的開關性能、工作電流等等,都需要擁有一個很大的絕緣層電容。實際上,如果這個電容無限大的話,會達到理想化的60mV/decSS極限指標。這里說的電容都是指單位面積的電容。這個電容等于介電常數(shù)除以絕緣層的厚度。顯然,厚度越小,介電常數(shù)越大,對晶體管越有利。

          可以看出,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一對設計目標上的矛盾,那就是絕緣層的厚度要不要繼續(xù)縮小。實際上在這個節(jié)點之前,二氧化硅已經(jīng)縮小到了不到2 nm的厚度,也就是十幾個原子層的厚度,漏電流的問題已經(jīng)取代了性能的問題,成為頭號大敵。于是聰明絕頂?shù)娜祟?,開始想辦法。人類很貪心的,既不愿意放棄大電容的性能增強,又不愿意冒漏電的風險。于是人類說,如果有一種材料,介電常數(shù)很高,同時能帶勢壘也很高,那么是不是就可以在厚度不縮小的情況下(保護漏電流),繼續(xù)提升電容(提高開關性能)。

          于是大家就開始找,找了許多種奇奇怪怪的材料,終于最后經(jīng)過驗證,確定使用一種名為HfO2的材料。這個元素我以前聽都沒有聽過。這個就叫做high-k,這里的k是相對介電常數(shù)(相對于二氧化硅的而言)。當然,這個工藝的復雜程度,遠遠超過這里描述的這么簡單。具備high-k性質(zhì)的材料很多,但是最終被采用的材料,一定要具備許多優(yōu)秀的電學性質(zhì)。

          因為二氧化硅真的是一項非常完美的晶體管絕緣層材料,而且制造工藝流程和集成電路的其它制造步驟可以方便地整合,所以找到這樣一項各方面都符合半導體工藝制造的要求的高性能絕緣層材料,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成就。

          圖片

           4 三柵極晶體管結(jié)構(gòu)

          至于金屬柵,是與high-k 配套的一項技術。在晶體管的最早期,柵極是用鋁制作,后來經(jīng)過發(fā)展,改用重摻雜多晶硅制作,因為工藝簡單,性能好。到了high-k這里,大家發(fā)現(xiàn),high-k材料有兩個副作用,一是會莫名其妙地降低工作電流,二是會改變晶體管的閾值電壓。閾值電壓就是把晶體管的溝道打開所需要的最小電壓值,這個值是非常重要的晶體管參數(shù)。

          這個原理不細說了,主要原因是,high-k 材料會降低溝內(nèi)的道載流子遷移率,并且影響在界面上的費米能級的位置。載流子遷移率越低,工作電流就越低,而所謂的費米能級,是從能帶論的圖像上來解釋半導體電子分布的一種分析方法,簡單地說,它的位置會影響晶體管的閾值電壓。這兩個問題的產(chǎn)生,都和high-k材料內(nèi)部的偶極子分布有關。偶極子是一端正電荷一端負電荷的一對電荷系統(tǒng),可以隨著外加電場的方向而改變自己的分布,high-k材料的介電常數(shù)之所以高的原因,就跟內(nèi)部的偶極子有很大關系。所以這是一把雙刃劍。

          于是人類又想,就想到了用金屬做柵極,因為金屬有一個效應叫做鏡像電荷,可以中和掉high-k材料的絕緣層里的偶極子對溝道和費米能級的影響。這樣一來就兩全其美。至于這種或這幾種金屬究竟是什么,除了掌握技術的那幾家企業(yè)之外,外界沒有人知道,是商業(yè)機密。于是摩爾定律再次勝利。

          3 2 n m 第二代的high-k絕緣層/金屬柵工藝。因為45 nm 英特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很多晶體管、微處理器的發(fā)展圖上,45 nm 這一代的晶體管,會在功耗、性能等方面突然出現(xiàn)一個較大的進步標志),32 nm 時候繼續(xù)在基礎上改換更好的材料,繼續(xù)了縮小尺寸的老路。當然,前代的Ge strain 工藝也是繼續(xù)使用的。

          322 nm FinFET(英特爾成為Tri-gate)三柵極晶體管。

          這一代的晶體管,在架構(gòu)上進行了一次變革。變革的最早設計可以追溯到伯克利的胡正明教授2000年左右提出的三柵極和環(huán)柵晶體管物理模型,后來被英特爾變?yōu)榱爽F(xiàn)實。

          FinFET一般模型。它的實質(zhì)上是增加了一個柵極。直觀地說,如果看回前面的那張“標配版”的晶體管結(jié)構(gòu)圖的話,在尺寸很短的晶體管里面,因為短溝道效應,漏電流是比較嚴重的。而大部分的漏電流,是通過溝道下方的那片區(qū)域流通的。溝道在圖上并沒有標出來,是位于氧化絕緣層以下、硅晶圓表面的非常非常?。?/span>12 nm)的一個窄窄的薄層。溝道下方的區(qū)域被稱為耗盡層,就是大部分的淺色區(qū)域。


           5 SOI(絕緣層上硅)晶體管結(jié)構(gòu)


          圖 6 FinFET晶體管結(jié)構(gòu)

          2.5 聰明的IBM,天才的英特爾。

          于是有人就開始想啊,既然電子是在溝道中運動,那么我為何非要在溝道下面留有這么一大片耗盡層呢。當然這是有原因的,因為物理模型需要這片區(qū)域來平衡電荷。但是在短溝道器件里面,沒有必要非要把耗盡層和溝道放在一起,等著漏電流白白地流過去。于是有人(IBM)開了一個腦洞:把這部分硅直接拿掉,換成絕緣層,絕緣層下面才是剩下的硅,這樣溝道就和耗盡層分開了,因為電子來源于兩極,但是兩極和耗盡層之間,被絕緣層隔開了,這樣除了溝道之外,就不會漏電了。比如圖5這樣。這個叫做SOI(絕緣層上硅)[10],雖然沒有成為主流,但是因為有其優(yōu)勢,所以現(xiàn)在還有制造廠在搞。

          有人(英特爾)又想了,既然都是拿掉耗盡層的硅,插入一層氧化層,那么為什么非要放上一堆沒用的硅在下面,直接在氧化層底下,再弄一個柵極,兩邊夾著溝道,豈不是更好??纯?/span>IBM,是否有雄心。但是英特爾還覺得不夠,又想,既然如此,有什么必要非得把氧化層埋在硅里面。把硅弄出來,周圍像三明治一樣地被包裹上絕緣層,外面再放上柵極,豈不是更加優(yōu)化。于是就有了FinFET,圖6這種。FinFET勝出在于,不僅大大降低了漏電流,而且因為有多一個柵極,這兩個柵極一般都是連在一起的,因此等于大大地增加了前面說過的那個絕緣層電容,也就是大大地提升了晶體管的開關性能。所以又是一次革命式的進步。


           7 14 nmFinFET結(jié)構(gòu)

          這個設計其實不難想到,難的是,能夠做到。為什么呢。因為豎起來的那一部分硅,也就是用作溝道的硅,太薄了,只有不到10 nm,不僅遠小于晶體管的最小尺寸,也遠小于最精密的光刻機所能刻制的最小尺寸。于是如何把這個Fin 給弄出來,還得弄好,成了真正的難題。

          英特爾的做法是很聰明的,解釋起來需要很多張工藝流程圖。但是基本原理是,這部分硅不是光刻出來的,而是長出來的。它先用普通精度的光刻刻出一堆架子,然后再沉淀一層硅,在架子的邊緣就會長出一層很薄的硅,然后再用選擇性的刻蝕把多余的材料弄走,剩下的就是這些立著的、超薄的硅Fin了。當時說出這套方法的時候,徹底絕了。14 nm 繼續(xù)FinFET。接著是英特爾的14 nm 晶體管的SEM橫截面圖,大家感受一下,Fin的寬度只有平均9 nm。當然了,在所有的后代的技術節(jié)點中,前代的技術也是繼續(xù)整合采用的。所以現(xiàn)在,在業(yè)界和研究中,一般聽到的晶體管,都被稱作high-k / metalgate Ge-strained 14 nm FinFET(圖7),整合了多年的技術精華。

          2.6 為摩爾定律的延續(xù)而奮斗

          而在學術界,近些年陸續(xù)搞出了各種異想天開的新設計,比如隧穿晶體管、負電容效應晶體管、碳納米管等等。所有這些設計,基本是四個方向,材料、機理、工藝、結(jié)構(gòu)。而所有的設計方案,其實可以用一條簡單的思路概括,就是前面提到的那個SS值的決定公式,里面有兩項相乘組成:

          For this expression. The first term could be seen as electrostatics, the second term could be seen

          as transport. This is not a very physically strict way todescribe, but it provides a convenient picture of variousways to improve transistor properties.

          因此,改進要么是改善晶體管的靜電物理(electrostatics),這是其中一項,要么改善溝道的輸運性質(zhì)(transport),這是另一項。而晶體管設計里面,除了考慮開關性能之外,還需要考慮另一個性能,就是飽和電流問題。很多人對這個問題有誤解,以為飽不飽和不重要,其實電流能飽和才是晶體管能夠有效工作的根本原因,因為不飽和的話,晶體管就不能保持信號的傳遞,因此無法攜帶負載,換言之只中看,不中用,放到電路里面去,根本不能正常工作的。

          舉個例子,有段時間石墨烯晶體管很火,石墨烯作溝道的思路是第二項,就是輸運,因為石墨烯的電子遷移率遠遠地完爆硅。但直到目前,石墨烯晶體管還沒有太多的進展,因為石墨烯有個硬傷,就是不能飽和電流。但是,去年貌似聽說有人能做到調(diào)控石墨烯的能帶間隙打開到關閉,石墨烯不再僅僅是零帶隙,想來這或許會在晶體管材料方面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2016 年的IEDM會議上,臺積電已經(jīng)領先英特爾,發(fā)布了7 nm 技術節(jié)點的晶體管樣品,而英特爾已經(jīng)推遲了10 nm 的發(fā)布。當然,兩者的技術節(jié)點的標準不一樣,臺積電的7 nm 其實相當于英特爾的10 nm,但是臺積電率先拿出了成品。三星貌似也在會上發(fā)表了自己的7 nm 產(chǎn)品??梢钥闯觯柖纱_實放緩了。22 nm 是在2010 年左右出來的,到了2017年現(xiàn)在,技術節(jié)點并沒有進步到10 nm 以下。

          而且2016 年,ITRS已經(jīng)宣布不再制定新的技術路線圖,換言之,權威的國際半導體機構(gòu)已經(jīng)不認為,摩爾定律的縮小可以繼續(xù)下去了。這就是技術節(jié)點的主要現(xiàn)狀。

          結(jié)語

          技術節(jié)點不能進步,是不是一定就是壞事。其實不一定。28 nm 這個節(jié)點,其實不屬于前面提到的標準的dennard scaling 的一部分,但是這個技術節(jié)點,直到現(xiàn)在,仍然在半導體制造業(yè)界占據(jù)了很大的一塊市場份額。臺積電、中芯國際等這樣的大代工廠,都是在28 nm 上玩得很轉(zhuǎn)的。為何,因為這個節(jié)點被證明是一個在成本、性能、需求等多方面達到了比較優(yōu)化的組合的一個節(jié)點,很多芯片產(chǎn)品,并不需要使用過于昂貴的FinFET技術,28 nm能夠滿足自己的需求。

          但是有一些產(chǎn)品,比如主流的CPUGPU、FPGAmemory等,其性能的提升有相當一部分是來自于芯片制造工藝的進步。所以再往后如何繼續(xù)提升這些產(chǎn)品的性能,是很多人心中的問號,也是新的機會。



          來源:半導體封裝工程師之家


          *博客內(nèi)容為網(wǎng)友個人發(fā)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工作人員刪除。



          關鍵詞: 晶圓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qū)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