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t在ADSP-BF533上的移植
ADSP-BF533處理器是ADI公司新推出的一款Blackfin系列DSP,他具有2個MAC,集成了大量的外圍設備和存儲器接口,最高處理速度高達750 MHz,每秒運算速度最高達到1 500 MMAC(兆次乘法加法運算),適用于各種視頻、音頻、通信領域;另外該系列處理器所采用的微信號體系結構使其集DSP和MCU的功能于一身,大大方便了開發(fā)者的使用。
本文引用地址:http://cafeforensic.com/article/104202.htmU-Boot(Universal Boot Loader)是遵循GPL條款的開放源碼項目,由德國工程師Wolfgang Denk從8xxROM代碼發(fā)展而來,已經(jīng)在許多嵌入式系統(tǒng)開發(fā)過程中被采用。U-Boot的源代碼配置裁剪方法簡單、易于移植,提供十分強大的網(wǎng)絡功能,支持多種文件格式的下載,其軟件項目經(jīng)常更新,最新的U-Boot 1.1.6支持的處理器體系結構包括有ARM,Intel i386,Intel XScale,MIPS,Blackfin,MPC,NIOS,NIOS 2和PowerPC。
將U-Boot移植到Blackfin系列的DSP之上,發(fā)揮出U-Boot這一bootloader所具有的優(yōu)勢,在基于DSP芯片的嵌入式系統(tǒng)的后續(xù)開發(fā)中,降低開發(fā)難度,縮短開發(fā)周期。本文將介紹U-Boot在ADSP-BF533上移植的實現(xiàn)過程。
1 移植實例
此次移植是在基于ADSP-BF533的evb533開發(fā)板上實現(xiàn),以Colinux(Cooperative Linux)作為編譯的平臺完成。所用的開發(fā)板的主要配置如下:處理器:基于Blackfin體系結構的ADSP-BF533;FLASH:1 M×16 b共2 MBAMD AM29LV160DB(NOR FLASH);SDRAM:16 M×16 b共32 M,HY HY57V651620BTC10P;以太網(wǎng)控制器:CIRRUS LOGIC CS8900A-CQ3;串行通信接口:2個標準RS 232接口;以太網(wǎng)接口:1個RJ-45以太網(wǎng)接口;調試接口:1個14針JTAG接口;仿真器:Embest DSP仿真器EasyIce。
1.1 交叉編譯工具鏈以及編譯平臺
關于交叉編譯工具鏈的選擇,可從blackfin網(wǎng)站下載編譯器的源代碼binutils,elf2flt,gcc,編譯得到支持black-fin系列的交叉編譯器,編譯過程如下所示:
關閉當前所有的終端窗口之后,再打開終端窗口,輸入bfin-uclinux-gcc-version并回車,如果能看到有輸出“bfin-uclinux-gcc(GCC)3.4.4”即代表交叉編譯環(huán)境的安裝工作結束。
編譯的平臺Colinux是一種對Linux kernel的移植,讓一臺機器可以協(xié)同運行不同的操作系統(tǒng),Colinux不同于VMware等虛擬機器,其本身并不是模擬一臺PC,而是透過他本身的特殊設計,讓在其中運行的Linux kernel直接使用windows的硬件資源。
1.2 下載最新的U-Boot源代碼
U-Boot項目注冊在SourceForge.net中,項目的主頁位于http://sourceforge.net/projects/u-boot/,提供了U-Boot的最新穩(wěn)定發(fā)行版本源代碼的下載。目前最新穩(wěn)定發(fā)行版本是u-boot-1.1.6,該發(fā)行版本加入了對blackfin系列處理器的支持。在其源代碼包中,部分目錄結構如下:board目錄下是U-Boot目前已支持的目標板相關文件;CPU目錄下是U-Boot支持的CPU體系結構的相關文件,本文相應處理器所需要的相關文件是bf533目錄;drivers目錄下是開發(fā)板上一些通用設備的驅動程序;include目錄下是U-Boot所需要的頭文件,其中的configs子目錄放置的是對應開發(fā)板的配置文件;lib_blackfin目錄下放置的是與blackfin體系結構相關的代碼。
1.3 移植時需要修改的文件
移植所需要修改的文件可以參照U-Boot源代碼包中已經(jīng)支持的ezkit533目標板中的對應文件。
(1)修改頂層目錄下的Makefile和MAKEALL腳本,為要進行移植的目標板添加相應的條目,首先是為該bf533芯片所在的實驗板建立編譯項:
編譯項中的mkconfig是uboot源碼頂層目錄中的shell腳本,他的主要任務是完成對evb533開發(fā)板的配置;參看其腳本,完成的配置包含的主要是建立該開發(fā)板所需要的一些頭文件,修改uboot配置來適應具體的開發(fā)板。該連接腳本具體包含以下4個方面:創(chuàng)建新的配置文件;創(chuàng)建該實驗板對應的體系結構頭文件到/include下/asm之間的硬鏈接(使用ln命令);創(chuàng)建make所需要的include文件;創(chuàng)建開發(fā)板所需要的頭文件,在evb533開發(fā)板上主要是將include目錄下的configs/evb533.h的內容寫到config.h文件中。
(2)在board子目錄中建立evb533目錄,該目錄下應該包含幾個特定的文件,應該包含Makefile,evb533.c,flash.c,config.mk和u-boot.lds。其中evb533.c是對目標板的初始化代碼;flash.c是目標板所使用FLASH的驅動代碼;Makefile與config.mk來完成本層目錄的make-file文件管理;u-boot.lds是最終連接成u-boot.bin文件是所使用的連接腳本。
(3)新建include/configs/evb533.h配置文件,針對要進行移植的目標板進行正確配置。
(4)在drivers子目錄中加入實驗箱所使用的網(wǎng)卡設備的驅動cs8900.c和cs8900.h。
完成這4處的文件修改后,就可以運行make evb533_config對開發(fā)板進行配置,然后運行make編譯成目標板可用的u-boot.bin文件。
通過將Embest DSP仿真器EasyIce連接到開發(fā)板JTAG口,將該bin文件燒寫到FLASH零地址,燒寫完成后,重啟開發(fā)板,在串口中返回“evb533”信息,代表U-Boot移植運行成功。本文所移植的U-Boot目前已穩(wěn)定地運行在EduKitⅢ嵌入式實驗箱上。通過U-Boot可以實現(xiàn)串口、網(wǎng)口與PC通信,查看、修改FLASH和SDRAM,引導μClinux嵌入式系統(tǒng)等功能。
2 移植難點和重點
在此次移植的過程中,移植的難點在于FLASH設備和網(wǎng)卡設備的驅動,以及創(chuàng)建目標板的配置文件include/configs/evb533.h。下面詳細介紹這幾個難點中要注意的一些問題。
2.1 FLASH的驅動編寫
U-Boot上FLASH配置的修改不僅和容量有關,還和具體型號有關,F(xiàn)LASH的燒寫和擦除一般不具有通用性,應查看廠家的使用說明書,針對不同型號的存儲器作出相應的修改。修改過程中,需要了解FLASH擦寫特定寄存器的寫入地址、數(shù)據(jù)命令以及扇區(qū)的大小和位置,以便進行正確的設置。本文所使用的開發(fā)板中的evb533核心子板所使用的FLASH的型號是AM29LV160DB,為nor FLASFI,大小為2 MB。針對U-Boot的FLASH移植需要編寫以下一些接口函數(shù)列表如下:
flash_init()完成將flash設備信息賦值給flash_info_t*info結構體的功能,如確立FLASH的各個sector的起始地址,標記需要保護的sector塊。flash_info_t數(shù)據(jù)結構如下所示(只列出部分):
flash_print_info()主要完成向終端打印flash id信息,如成功識別flash會得到如下輸出“AMD AM29LV160DB(2 MB)16 kB,2×8 kB,32 kB,31×64 kB”;flash_erase()完成擦除flash的工作;write_buff()完成將ram中的數(shù)據(jù)向flash的寫操作;read_data()完成flash的讀操作。
以上3個接口函數(shù)需要詳細地參考對應FLASH的數(shù)據(jù)手冊,嚴格按照數(shù)據(jù)手冊規(guī)定的指令序列完成對應操作,以取得FLASH設備的id為例,需要在1~3個總線周期分別向FLASH的0x555地址寫入0xaa,0x2aa地址寫入0x55,0x555地址寫入0x90,第4個總線周期時從FLASH的0x001地址讀出改FLASH的id信息。
除這些標準接口函數(shù)外,還要完成對FLASH中的poll data與toggle bit功能的查詢,這2者都是用來反映FLASH的操作狀態(tài)。
2.2 添加網(wǎng)卡設備控制程序
在drivers/目錄中添加網(wǎng)卡設備控制程序cs8900.c和cs8900.h,其中cs8900.c主要包括函數(shù)為:int eth_init(bd_t*bd),初始化網(wǎng)絡設備;void eth_halt(void),關閉網(wǎng)絡設備;int eth_send(volatile void*packet,int len),發(fā)送數(shù)據(jù)包;int eth_rx(void)接收數(shù)據(jù)包。
2.3 編寫開發(fā)板的配置頭文件
在移植過程中,最容易出錯的地方就是關于目標板頭文件的配置,頭文件的各項配置,關系到CPU的時鐘設置正確與否,開發(fā)板上各個設備(如串口、網(wǎng)卡、FLASH等)能否正常運行,操作系統(tǒng)能否正確引導等諸多方面。下面以evb533目標板編寫的配置頭文件include/configs/evb533.h為例,講解一些重要的配置選項的意義和用法,同時這些配置方法也適合于其他的開發(fā)板配置:
CONFIG_DRIVER_CS8900,用于設置目標板上的以太網(wǎng)控制器模塊。由于目標板上使用CS8900A作為以太網(wǎng)控制器,因此定義此選項為1,在編譯U-Boot時增加對CS8900A的驅動,同時設置CS8900_BASE為CS8900A內部的RAM映射到BF533的存儲空間中的基地址0x20380300。
CONFIG_IPADDR用于設置目標板的IP地址;CON-FIG_ETHADDR用于設置CS8900A的MAC地址;CON-FIG_NETMASK用于設置子網(wǎng)掩碼;CONFIG_SERVER-IP用于指定運行TFTP服務器的PC的IP地址。
CONFIG_BOOTCOMMAND用于指定在CONFIG_BOOTDELAY所指定的自動引導延時結束之后執(zhí)行的默認引導命令,這里指定為”bootm 20030000”,即執(zhí)行已經(jīng)下載到20030000地址處的zImage文件。
CONFIG_BOOTARGS定義U-Boot在啟動的時候所用到的一些參數(shù)。
CONFIG_CLKIN_HZ定義ADSP-BF533的晶振頻率,作為其他時鐘頻率的基數(shù),如CONFIG_CCLK_HZ,CONFIG_SCLK_HZ等。
CFG_SDRAM_BASE定義bf533的SDRAM的基址#0x00000000,CFG_FLASH_BASE定義了bf533的FLASH的基址0x20000000,還定義了FLASH的大小CFGl_FLASH_SIZE等。
除此之外,還有關于串口的一些參數(shù)定義等,在此不再詳述。
3 結語
本文詳細的介紹在BF533上移植U-Boot的工作步驟及難點。前期的移植工作是嵌入式系統(tǒng)開發(fā)的必要環(huán)節(jié),Bootloader的穩(wěn)定運行對于后期如Linux上內核的調試,Linux設備驅動的開發(fā)有重要意義。只有在此基礎上才可以進行更深入的嵌入式系統(tǒng)開發(fā),希望本文能為做相關工作的開發(fā)者提供參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