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廠商布局體驗店 低價策略或難支撐高成本
當蘋果運用世界上最精簡的一種零售業(yè)務模式——手機體驗店而大獲成功時,國內手機廠商按捺不住興奮,也開始紛紛布局。
本文引用地址:http://cafeforensic.com/article/134582.htm“今年的目標是開200家店。”深圳卓普通訊設備有限公司的運營總經理袁小楓4月份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說,而那時候距離其第一家店開業(yè)還不到10天。但對比起開業(yè)時的門庭若市,記者在近日采訪時發(fā)現(xiàn),隨著智能手機廠商的新來者不斷增多,作為渠道之一的體驗店模式競爭尤為激烈。“現(xiàn)在的客流量明顯比剛開始的時候少了。”卓普華強北店的一名員工對記者說。
“類蘋果”模式看上去簡單,但實際上跑得太快也有可能絆著腳。金立手機副總裁盧偉冰對記者表示,體驗店的核心是單店盈利,而單店盈利的核心是單店的產品銷售量以及相關收入(配件、增值等)。所以體驗店從消費群、產品結構到店面選址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不能一蹴而就。
“體驗店的費用主要為房租、人員成本,日常運營和裝修(一次性投入),收入為手機的零售機、配件收入、運營商的傭金和話費分成收入。”盧偉冰對記者表示。
酷派市場負責人李旭青則對記者表示,以華強北為例,100平方米以上的店鋪開店的成本幾乎都在兩三百萬的級別,而國內大大小小叫做“體驗店”的手機廠商已經有幾百家。
事實上,即便是蘋果的品牌授權商,也并不會因為蘋果產品在全球的熱銷而獲得更多的利潤,相反,因為要承擔終端所有的費用,日子曾經過得相當艱難。通常,開設一家蘋果專賣店的裝修花費需要5萬到10萬美元,加上租金和勞力成本,前期投入在四五百萬元人民幣以上。手機連鎖賣場迪信通曾經在北京開設了五家蘋果專賣店,但最終選擇退出。
“蘋果產品所能帶來的利潤也極其有限,體驗店必須想更多的辦法增加單店的利潤。”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蘋果經銷商向記者抱怨,8%的利潤有時候還抵不過鋪租的成本,鋪租的成本有時候占到了9%。“實際上在整個授權店鋪中,平均在售的200個品類里,耳機和手機殼的銷量是最大的。”在他看來,體驗店更多的需要授權商自己“出謀劃策”,對大多數(shù)擁有蘋果品牌的經銷商來說,它們只擁有產品,蘋果并沒有提供更多的所謂的銷售技巧,對市場和銷售的管控都需要自行建立相應的體系。
“從成本角度,手機自身成本的降低也為推廣和銷售騰出了空間。”電子元器件及方案提供商科通集團旗下的電子商務平臺科通芯城執(zhí)行副總裁朱繼志向記者表示,目前國內廠商的硬件成本價格,可以控制在300元以內,低端智能機的成本價格在500元,這樣賣1000元的話就有一半的毛利,但把店面成本算進去的話,也剛好是盈虧平衡。
在李旭青看來,體驗店需要承擔很重的銷售任務,如果銷售成績能夠上去,單店的利潤就有保證。“酷派過去以專柜的形式開店,華強北單店的虧損額在20%左右,但現(xiàn)在體驗店的形式還能讓公司略有盈利。”他表示,酷派的高端產品線中,1500元以上價位的產品為盈利的主要來源,盡量控制低價位產品的推出,“酷派在800元以下的智能機占比較小,在千元智能機市場,必須通過規(guī)模效應解決盈利問題,酷派如8150、7260等多款產品銷量突破百萬。”
李旭青認為,從成本的角度來看,如果單從體驗的單一功能出發(fā),體驗店的建設成本是相當高的,根據店面面積大小以及位置的繁華程度,從100萬到數(shù)百萬不等,“但是酷派體驗店的功能結合了銷售、體驗、售后為一體,所以酷派的體驗店都是具有自我盈利能力的。”他認為,目前國內一些體驗店的面積只有20多平方米,在業(yè)內并不能稱為嚴格意義上的體驗店形式,但對于緩解成本壓力,這種初級形態(tài)的店鋪也是一種過渡方式。
而在盧偉冰看來,與渠道商建立“利益共同體”從一定意義上也能夠緩解體驗店形式帶來的成本壓力。目前金立的社會渠道建設分為三種形式,一種是金立直供零售商,包括手機專營店、連鎖店、家電賣場、數(shù)碼賣場,另外是金立與零售商合作旗艦店,最后一種是金立專營店。
“對消費人群進行細分,滿足其特定需求,提供最佳的用戶和服務,體現(xiàn)并實現(xiàn)品牌附加值。同時發(fā)揮強大的線下服務優(yōu)勢,全國5萬個專區(qū)和銷售人員都可以提供面對面的服務。”盧偉冰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