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將開發(fā)智能手表意在與谷歌對抗?
導讀:MarketWatch專欄作家普萊蒂(Therese Poletti)認為,關于蘋果正在開發(fā)智能手表的報道應該不是空穴來風,因為可佩戴計算設備正是科技發(fā)展的大勢所趨,只是蘋果到底何時會拿出產品,現(xiàn)在還不得而知。但一個一直佩戴在身體上的設備,還有一個缺點就在于,使用者更加容易被追蹤,這比智能手機更要命。
本文引用地址:http://cafeforensic.com/article/141955.htm以下即普萊蒂的評論文章全文:
可以戴在身上的電腦,比如可以打電話的腕表,多年以來一直都只是連環(huán)畫、科幻小說和間諜電影當中常見的道具。
可是,這個周末卻有報道告訴我們,蘋果(AAPL)正在開發(fā)一種所謂“智能手表”,意味著他們可能會讓可佩戴電腦成為電腦的下一個新邊疆,同時讓戴表再度在年輕人當中流行起來。
“我們將身體視作個人運算的下一片處女地。”Forrester Research分析師羅特曼愛普斯(Sarah Rotman Epps)表示,“如果蘋果錯過這個,那倒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他們顯然會為此貢獻一份力量。”
事實上,關于蘋果可能會開發(fā)這樣一種設備的傳言已經存在了一段時間,推測的基礎是蘋果申請的一些專利和其他的線索。1月上旬,Piper Jaffray的分析師孟斯特(Gene Munster)在一份研究報告當中寫道,雖然還無法確定時間,但是他相信蘋果“最終將開發(fā)出某種可佩戴計算產品”。
蘋果并沒有回應發(fā)表評論的要求。
事實上,蘋果并不是最早開發(fā)類似產品的公司。比如索尼(SNE)已經制造了售價130美元的SmartWatch,后者可以和安卓智能手機配合使用,擁有展示文本、郵件、社交媒體更新的功能,并且能夠讓用戶知道來電者的身份。
可是,要拿出充分的營銷技巧和技術手段,讓這樣一種設備進入主流,廣為流行,成為時尚的代名詞,恐怕還是蘋果最有希望。與此同時,由于大家都擔心蘋果正在結束超級成長階段,蘋果的股價在最近幾個月自由落體一般下跌,而現(xiàn)在,新產品顯然為投資者提供了再度入場的理由。
“和所有其他消費電子產品公司一樣,蘋果也希望找到下一個大事件。”Discern Analytics預測部門負責人薩佛(Paul Saffo)表示,“下一波浪潮或許正是若干小玩意。在你已經有了筆記本、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之后,你會做什么?你當然會補充一些小零碎。”
一個智能手表最初可能只是與iPhone連接,完善電話、電子支付和接收信息等功能。據(jù)報道,蘋果似乎動用了他們和康寧(GLW)的合作關系,要利用后者的可彎曲玻璃Willow Glass。這一發(fā)明將使得iWatch更加神奇,可以擁有弧形鋪展在手腕上的更大屏幕。
“這看上去肯定會很酷。”薩佛表示,“它肯定會很有用。這將是一個開放性發(fā)明,由應用程序開發(fā)者來決定它適合做些什么。”
智能手表最初的用途之一可能是替代藍牙耳機,薩佛說,一些消費者對藍牙耳機不滿,覺得這會讓所有人“看上去都像個特工”?;蛘呦裰穆媯商降峡颂乩孜鳎笳咴浻檬瞻l(fā)兩用的無線電手表和同事通話。
Forrester Research上個月剛剛發(fā)表了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在2012年當中,許多企業(yè)都在引入為醫(yī)療健康服務的可佩戴設備,這些設備可以通過傳感芯片追蹤人們 的活動,比如Nike+ Fuelband。不過,F(xiàn)orrester指出,盡管這些設備大有前途,但是它們在數(shù)據(jù)品質方面都存在缺陷,而且也不能更好地利用自身所搜集到的數(shù)據(jù)。
此外,一個一直佩戴在身體上的設備,還有一個缺點就在于,使用者更加容易被追蹤,這比智能手機更要命。
“我們就像被追蹤的熊一樣。”薩佛表示,智能手表是否會比智能手機更加容易追蹤,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其中使用的電子器件,比如全球定位系統(tǒng)芯片等。不過,追蹤問題恐怕不會嚇跑消費者,只要他們覺得iWatch的功能讓他們舒服就好。
“美國人總在抱怨隱私權的問題,但是只要給他們一個最便宜的小玩意兒,一杯免費的咖啡,他們就會毫不介意地披露自己生活當中最私密的細節(jié)。”
iWatch到底有多大的潛力?這恐怕是投資者現(xiàn)在最在意的問題。正如羅特曼愛普斯所指出的,去年關于蘋果電視的報道也是沸沸揚揚,但是大家現(xiàn)在還沒有看到像樣的產品。“推測的時間恐怕是有一點早。”她說,“我可不能斷定蘋果現(xiàn)在就要做這個。”
有讀者問:既然要探索穿戴式計算,為什么不干脆做一副眼鏡,而是要開發(fā)一塊手表呢?
美國《紐約時報》網絡版今天發(fā)表署名尼克·比爾頓(Nick Bilton)的文章稱要回答這個問題,最好先來回顧一下蘋果Trackpad觸控板的發(fā)展歷史。Trackpad最早用于蘋果筆記本,現(xiàn)在也可以在臺式機上使用?,F(xiàn)在的Trackpad是一個四四方方的平板,具備多點觸控功能,但卻沒有按鈕。不過,它以前可不是這個樣子。
多年以前,Trackpad一半是觸控板,一半是大按鈕。隨著多點觸控功能的推出,按鈕似乎成了多余的功能——可以通過敲擊觸控板來代替單擊——但蘋果并沒有直接拋棄按鈕,而是在此后的筆記本中保留了這個功能,直到用戶適應了不用按鈕的操作方式。
當觸控板具備多點觸控功能時,蘋果先是縮小了按鈕的體積,最后才徹底拋棄了按鈕,于是,便有了今天這個具備多點觸控功能的四方形平板。但此時,整個觸控板都是可以“點擊”的。
蘋果進軍穿戴式計算市場時也將遵循同樣的模式。對用戶而言,將第一臺穿戴式電腦戴在手腕上,不會令他們感到不適。畢竟,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早在幾十年前就開始把“電腦”戴在手腕上——對很多人而言,電子表就是他們的第一臺“電腦”,更何況有些電子表上還配有迷你計算器。如今,手表正在逐漸被智能手機取代,因此手腕變成了穿戴式計算設備的最佳容身之處。
即便如此,要在手腕上戴一個真正的電腦,可能還是會讓有些人感覺不適。因此,蘋果iWatch的本質就像是一個帶有大按鈕且沒有多點觸控功能的Trackpad,目的就是讓用戶逐漸適應這種模式。
這與谷歌的模式大相徑庭,后者直接將穿戴式電腦戴到臉上,試圖通過具備增強現(xiàn)實功能的谷歌眼鏡將穿戴式計算引薦給用戶。但有些用戶可能會被這種模式嚇跑。相比而言,手腕給人的觀念造成的“沖擊”就小得多。
盡管在5年或10年之后,我們可能會毫無顧忌地戴著“蘋果眼鏡”出門,但蘋果還是更愿意以手腕作為這一愿景的切入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