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PGA的高速路由查找算法
0 引言
隨著網絡流量的不斷增加和路由表容量的不斷增大,路由查找已經成為制約因特網的主要瓶頸。盡管采用CIDR技術能產生聚集路由,但路由器的路由表項還是很大,使得路由查找成為高,速路由器的瓶頸。因此,提高路由查找速度已成為高速路由器的關鍵技術。
目前實現(xiàn)路由查表的方法主要有軟件和硬件兩類。其中基于軟件查表方法的查找次數(shù)最少為5次,這顯然已經不能滿足高速鏈路的要求;而基于Cache的查找方法,其查找依賴于流量的模式,即IP數(shù)據(jù)流具有局部性,隨著網絡數(shù)據(jù)量的增大,命中率也會降低。而基于硬件的Stanford算法則結構簡單,易于硬件實現(xiàn),而且查找速度快,其最少需要訪問一次存儲器,最多需要訪問2次存儲器。但其占用存儲空間大(為33 MB),表項更新單元數(shù)多。在最壞情況下,更新一個表項需要操作64 k個存儲單元。
本文采用多表結構,將查找過程分為4級。
因為采用串行查找實現(xiàn)時,查找一個IP數(shù)據(jù)包最少需要訪問一次存儲器,最多需要訪問4次。而根據(jù)四塊存儲器獨立工作的特性,采用流水線的方式進行并行化設計,則可以保證訪問一次存儲器就能完成一次數(shù)據(jù)包的查找。為了保證占用較小的空間且四個存儲塊的容量相對均衡,本文用一個動態(tài)規(guī)劃算法來求解四個目標層的值。此外,這種設計結構也支持動態(tài)更新,并且更新單元數(shù)較少。
1 查找算法
本系統(tǒng)的基本算法采用分段查找及前綴擴展技術來將IPv4的32位IP地址分成4段,假設i是其中一段(1≤i≤4),length i代表第i段所對應的IP地址長度。每一段內容存儲在一塊物理地址連續(xù)的內存區(qū)域中,稱為TBLi。那么,在第一段區(qū)域TBL1中,使用前綴擴展技術,即可把所有長度小于等于length1的前綴擴展成長度為length1的前綴。圖1所示是該四級路由算法的結構框圖。
顯然,該結構中的第一段有2length1個表項,析出IP地址的前l(fā)ength1位的值為第一塊內存的偏移地址,其對應表項的數(shù)據(jù)格式如圖2所示。若前綴長度小于等于length1,則表項的第一位標識為0,其余bit位表示下一跳的轉發(fā)信息。若前綴長度大于length1,則表項的第一位標識為1,其余位填寫擴展表的索引值可以作為指向TBL2的指針。在其余的三個段中,可采用同樣的方法進行前綴擴展。
本算法的查找過程是在匹配一個IP地址時,從第一段開始進行分段查找,每查找一段,則解析出對應段長度的IP,并取相應內存區(qū)域的地址。例如進行第二段查找時,可將其值作為偏移量,再加上相應的基址,就可獲得該段對length1+1位開始,然后解析出length2長度的IP地址作為偏移量。之后再用TBL1表項里的索引,將其左移length2位作為基址,這樣就確定了第二塊連續(xù)存儲區(qū)域中的地址。依次類推,分段查找,直到找到下一跳地址為止。
本算法的插入過程與查找過程相似,先根據(jù)前綴對應的分段和索引查找到對應的子表,然后在其涉及的范圍內讀取各個表項,再根據(jù)表項的值確定是否用新的路由前綴信息覆蓋該表項。如果在此過程中,該表沒有相應的段空間,則需分配對應的存儲空間。若該段空間為空,則收回該存儲空間。
2 目標層的確定
在用NT(k,ω)表示前綴長度為w的情況下,還需要找出k個目標層時對應的最小前綴擴展數(shù)。這樣,其最優(yōu)解就是NT(k,ω)。其遞推公式如下:
式中,Nu(l,ω)表示將l+1層至ω-1層擴展到ω層的前綴數(shù)目,其中若某一層不存在,則將那一層直接忽略。另外,在擴展時還要考慮前綴捕獲問題。Nl(ω)是ω層原有的前綴數(shù)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