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任務(wù)一:教材P15使8個發(fā)光二極管同時閃爍,并做出延時分析本文引用地址:http://cafeforensic.com/article/201611/320487.htm
實驗原理圖(a)如上
實驗程序清單如下:
ORG 0000H
LOOP: MOV P1,#0FFH
LCALL DELAY
MOV P1,#00H
LCALL DELAY
SJMP LOOP
DELAY: MOV R0,#0FFH //需要2μs
D1: MOV R1,#0FFH //需要255×2=510μs
D2: DJNZ R1,D2 //執(zhí)行255×255=65025次
DJNZ R0,D1 //執(zhí)行255次
RET //每次執(zhí)行LCALL調(diào)用1次,需要4μs
END
延時分析:
在51單片機中DJNZ指令是雙周期指令,MOV是單周期指令,RET是雙周期指令。
其中在每次LCALL中MOV R0,#0FFH和RET各執(zhí)行一次。而晶振頻率為6MHz,那就是說一個機器周期為2μs。
每執(zhí)行一次DELAY時MOV R0,#0FFH 指令執(zhí)行一次,用時2μs;
指令MOV R1,#0FFH 執(zhí)行255次用時510μs ;
DJNZ兩條指令一共執(zhí)行了(65025+255)×4=261120μs;
RET 指令執(zhí)行一次,用時4μs;
所以延時時間大概為(2+510+261120+4)μs=261636μs,大約為262ms。
硬件實驗時,P32一直微微地閃爍,而P35則一直微弱地亮著。
實驗任務(wù)二: 通過改變延時程序改變二極管閃爍速度
延時程序如下:
DELAY: MOV R0,#80H //需要2μs
D1: MOV R1,#0FFH //需要128×2=256μs
D2: DJNZ R1,D2 //執(zhí)行255×128=32640次
DJNZ R0,D1 //執(zhí)行128次
延時分析:
DJNZ兩條指令一共執(zhí)行了(32640+128)×4=131072μs。
所以延時時間大概為(2+256+131072) μs=131330μs,約為131ms。
當(dāng)延時時間為改成R0的值時的一半,理論上上述實驗中的發(fā)光二極管閃爍的速度將會比改變之前的快一倍。但是在實體驗的觀察中,二極管的閃爍速度并沒有快了一倍。這可能是個人的感觀所致吧!
實驗任務(wù)三:教材P108例4.9.8 實現(xiàn)8個LED的亮點流動
實驗原理圖如(a)所示
實驗程序清單如下:
MOV A,#0FEH
LOOP: MOV P1,A
LCALL DELAY
RL A //使A的值不帶進位向左循環(huán)移動
SJMP LOOP
DELAY: MOV R0,#0FFH //需要2μs
D1: MOV R1,#0FFH //需要255×2=510μs
D2: DJNZ R1,D2 //執(zhí)行255×255=65025次
DJNZ R0,D1 //執(zhí)行255次
RET
END
程序分析:
程序中A的初始值為FEH,其二進制形式為11111110,然后將A的值賦給P1,所以P1 的表現(xiàn)形式為最低位P1.0是亮的。之后立即調(diào)用延時子程序DELAY,由上述分析可知DELAY的延時是262ms,再使A的值不進位的向左循環(huán)移動,則A變?yōu)?1111101,最后程序跳到開始處循環(huán)執(zhí)行。而A的值依次變?yōu)?1111011,…,01111111。那這個程序所實現(xiàn)的功能就是P1的8位燈依次亮,即其顯示為流水燈。
實驗心得:
實驗遇到的問題是實驗電路板與軟件的連接。第一次插入接口時,LSIM總是找不到串口,連接不成功。經(jīng)重啟電腦后打開軟件,重新檢測并插入接口,才順利查找到串口并連接成功。
由于實驗之前在自己的電腦上利用住仿真軟件實現(xiàn)過,對其基本操作已經(jīng)熟悉,所以實驗進行得還是比較順利的。本實驗主要是延時分析,利用延時子程序來改變二極管的閃爍速度;理論上的東西和實踐上是有那么一點差距的,通過這個實驗我明白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