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華為為何投身PC這種夕陽產業(yè)?
近日,CES Asia在上海舉辦,我們也在展會上看到了不少有趣的產品,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華為MateBook系列了。可能很多朋友都不知道華為在做筆記本,這其實挺讓人費解的,智能手機這么火熱,怎么就投身到PC這個夕陽產業(yè)中去了呢?
本文引用地址:http://cafeforensic.com/article/201706/360379.htm在華為剛剛進入PC市場時,第一代MateBook定下的目標出貨量為100萬臺,而同行小米Air兩款機型的預期目標更是高達200萬臺,但是據臺灣媒體DigiTimes報道二者都沒有達到預期。小米方面公布的數據也顯示,小米Air自從2016年7月上市后,三個月的累計銷售達到22萬臺,按這一數字顯示200萬臺的目標還是比較困難的。
那么他們會就此放棄么?顯然不會,在華為發(fā)布的MateBook二代之前,小米已經對小米Air筆記本的硬件進行了升級,并且華為消費者業(yè)務首席運營官萬飚在CES Asia上也對美國媒體表示,“未來3到5年內華為將會干掉蘋果、惠普、戴爾等品牌成為全球第一的PC品牌”。
華為、小米的筆記本產品如何?
首先在產品上,要知道業(yè)內有一句話一直被奉為真理:“PC轉做手機手到擒來、手機轉做PC難上加難。”這一點從華為第一款MateBook上就看得出來,MateBook一代在外觀設計上出現(xiàn)了不少缺陷,比如只有一個Type C接口、機身雖輕但是配件太重、筆記本模式不能調節(jié)角度、價格偏貴等等。
但是在MateBook二代上,華為改掉了所有毛?。篗ateBook X的設計、屏幕、鍵盤、外觀和性能都有競爭力;MateBook E似乎才是去年MateBook一代的升級版,改善了屏幕角度不可調的問題;另一款MateBook D價格、配置、外觀都偏向中檔。這三款產品一出,華為的筆記本終于覆蓋了絕大多數潛在消費人群。
比起華為,小米在筆記本上似乎更加保守,并沒有從二合一起步,而是直接拿出了傳統(tǒng)筆記本形態(tài)的小米Air,盡管現(xiàn)在還沒有公開數據表明其具體銷量,但是其所承受的罵聲比華為MateBook一代小得多??上У氖切∶譇ir作為輕薄本在目標定位上并未面向更多的細分人群,以小米的品牌定位,如果推出的是游戲本的話,或將會有更好的銷量。
那么為什么華為小米都不做高性能游戲本?
我們來看看一份2016年的筆記本市場調研:游戲本的用戶關注度高達35.2%,輕薄本占比24.8%,商用本占比15.2%。再看看華為和小米的產品定位:Mate這個前綴一出大家肯定明白華為面對的正是政商和辦公領域,而小米Air的名字就更簡單直接了。人們對于輕薄本和商務本的高需求,就是小米和華為瞄準這個市場的原因,而且這類產品的開發(fā)對于手機廠商來說也不是非常困難。
游戲本的開發(fā)難度就不是輕薄本能夠比的了,經過這幾年PC廠商的努力,很多消費者看到其實游戲本也是可以做輕薄的,這樣一來也就造就了游戲本的全面輕薄化。所以對于手機廠商來說,如何把那些性能強勁,甚至是標壓的顯卡、處理器塞到機身中,還要放進各種接口、好用的鍵盤,保證散熱等等問題,都需要很長時間去學習。
華為COO萬飆在CESA上也給表示華為非??粗赜螒虮臼袌龅木薮鬂摿?,因為在游戲之外,AR/VR 時代的到來將會為高性能圖形電腦帶來很高的市場紅利。所以在筆記本市場站穩(wěn)腳跟之后,華為很有可能專注于游戲本市場這片藍海。
而且大家應該也記得,蘋果當初也是一個輕薄本MacBook Air和一個性能本MacBook Pro,但是現(xiàn)在蘋果能把MacBook Pro也做的這么薄了,所以Air系列也正式宣告死亡。這也是小米推出小米Air而不是小米Pro的原因,想做高性能輕薄游戲本,確實需要先交幾年學費,而根據我們從供應鏈得到的消息顯示,不久之后小米就將推出一款游戲性能出眾的輕薄本。
回頭看看市場
對于市場的不看好也是很多人不理解小米和華為的原因,畢竟現(xiàn)在絕大多數人都承認PC市場是夕陽產業(yè)。但其實PC產業(yè)現(xiàn)在并不是在消亡,而是處于轉型期,因為筆記本3到5年的使用壽命完全比不上一年一換的手機,所以PC賣場現(xiàn)在的人流量肯定比不上手機賣場,造成了產業(yè)蕭條的假象,華為COO萬飆也曾表示,未來電腦賣場會減少70%以上,但這是手機廠商做筆記本的一個優(yōu)勢,因為手機實體店的人流量更大,這個時候筆記本可以擺在手機店中,減少了很多渠道的壓力。
而且也正是因為這3到5年的壽命,使得筆記本的換機潮比手機來的更兇,臺灣供應鏈預計2017年全球游戲本銷量將從450萬臺增加到580萬臺,增幅幾乎接近30%。
這也是華為等手機廠商試圖從PC廠商嘴里搶肉吃的原因所在,畢竟在他們之前,微軟的Surface系列已經為我們完整地表演了一次“搶肉教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