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散熱器的電磁輻射影響分析
本文詳細研究了散熱器的底面尺寸長寬比、鰭的取向及高度對第一諧振頻率(文中分析的均為第一諧振頻率,以下簡稱諧振頻率),及諧振頻率點處電場增益及輻射方向的影響。通過研究,找出一般規(guī)律,為散熱器的設計及選取提供依據(jù)。
1 數(shù)值模型建立
在EMC標準問題的研究中,CPU散熱器問題是電磁兼容的主要問題之一。對于傳統(tǒng)CPU散熱器的建模,通常把散熱器分解成3個部分:接地面、激勵源和散熱器。從實際集成電路的電磁特性來看,可以將CPU核的電磁特性模擬為一個導體貼片。Brench認為可以將散熱器模擬為一個固體塊以簡化計算。Das和Roy通過實驗結果得出結論,可以用單極子天線模擬激勵源。
與傳統(tǒng)的處理器相比,P4處理器的結構和封裝有所不同:在集成芯片的頂部集成了一個散熱片,并且和芯片的封裝絕緣。因此,P4處理器與傳統(tǒng)處理器的散熱器數(shù)值模型有所不同,在文獻中,將兩種模型進行了對比,文獻已經(jīng)提出了一個簡易多層結構數(shù)值模型。本文在P4多層簡易數(shù)值模型的基礎上,建立更加真實的鰭狀散熱器,如圖1和圖2所示。圖2中由下向上,依次為接地板(Ground)、貼片(Patch)、介質(Substrate)、集成散熱片(IHS)、散熱器(HS)。在此模型基礎上,詳細分析了以下兩點:(1)散熱器底面長寬比的變化對諧振頻點、諧振頻率處電場增益及輻射方向的影響;(2)鰭的取向及高度變化對諧振頻率、諧振頻率處電場增益和輻射方向的影響。圖1和圖2中各部分的材料如表l所示。
2 仿真分析
首先,將散熱器看作一個固體塊,采用標準尺寸88.9 mm×63.5 mm×38.1 mm,建立模型,對頻率1~6 GHz進行掃頻,得出反射系數(shù),如圖3所示。對比圖3與文獻中圖4的結果可以看出,在第一諧振點基本一致,在低頻處仿真結果更加準確。
2.1 散熱器底面的長寬比對諧振頻率、電場增益及輻射方向的影響
將散熱器底面的長邊及高度固定,變化寬邊,觀察諧振頻率的變化和諧振頻率處電場增益、輻射方向的變化。設定散熱器長邊為88.9 mm,高度為38.1 mm,寬邊從40 mm變化到95 mm,每增加5 mm計算一次,即底面長寬比由0.93變化到2.22,得到電場增益及諧振頻率隨底面長寬比的變化圖,如圖4所示。
從圖4中看出,(1)當長寬比>1.25時,諧振頻率變化并不明顯,保持在2.6~2.65 GHz。當長寬比減小時,諧振點將明顯向低頻偏移,例如,長寬比約為0.93時,諧振點已降到2.4 GHz。這是因為,當寬邊長邊時,長邊是優(yōu)勢尺寸,它決定了散熱器諧振頻率。當長邊為88.9 mm時,它的諧振點在2.65 GHz左右,當寬邊>88.9 mm后,此時寬邊變?yōu)殚L邊,成為優(yōu)勢尺寸,優(yōu)勢尺寸的變化主要影響了諧振點的變化。另外,在長寬比>1.65時,諧振頻率有輕微下移;(2)當長寬比>1.3時,電場增益保持在8 dB以上,這個增益大于大多數(shù)無線通信系統(tǒng)中便攜式器件的天線增益,散熱器表現(xiàn)出天線效應。長寬比為1左右時,電場增益下降1 dB以上。另外,電場增益與諧振頻率變化趨勢基本一致。
圖5給出了3個不同寬邊尺寸時,CPU散熱器電場增益二維輻射圖(3=0),可以看出,輻射方向在θ=30左右。圖6(a)~圖6(c)給出了隨寬邊尺寸的增加,CPU散熱器3維輻射圖的變化。圖6(a)是寬邊為40 mm時的輻射圖;圖6(b)是寬邊為60 mm時的輻射圖;圖6(c)是寬邊等于長邊為88.9 mm時的輻射圖。由圖6(a)到圖6(c)的變化,可以看出隨著寬邊尺寸的增加,輻射方向由xz面的兩個輻射方向漸漸變化為xz面和yz面4個輻射方向,這是因為長邊對諧振點是優(yōu)勢尺寸,它主要影響了在諧振點處散熱器的輻射方向特性。當寬邊小于長邊時,長邊決定輻射特性,此時有兩個輻射方向,如圖6(a)和圖6(b)所示;當寬邊接近長邊時,寬邊將和長邊一起決定輻射特性,此時出現(xiàn)4個輻射方向,如圖6(c)所示。
2.2 散熱器的鰭取向及高度對諧振頻率、電場增益及輻射方向影響
這里,采用散熱器的底面長寬為88.9 mm×63.5 mm。鰭厚度為2 mm,鰭間隔2 mm,散熱器底部的高為5 mm。
2.2.1 橫向鰭的影響
橫向鰭,即鰭走向沿著x軸,以z軸對稱兩邊各8個。當鰭的高度在0~60 mm時,間隔5 mm,進行仿真分析,得到諧振頻率及此頻率處電場的增益隨鰭高度的變化曲線,如圖7所示。從圖7可以看出,鰭高度在0~60 mm變化時,諧振頻率在2.5~2.65 GHz。隨著鰭高度的增加,電場增益增大,當鰭高過20 mm后,電場輻射增益基本保持在8 dB左右。
分別取鰭高為O mm,35 mm和55 mm時,由散熱器的電場增益2D圖看到,隨著橫向鰭高度的增加,在散熱器底部產生了明顯的輻射,并且其輻射方向隨鰭高度的增加也在變化,如圖8所示,但對其兩個主要輻射方向影響不大。
2.2.2 縱向鰭的影響
縱向鰭,即鰭走向沿著y軸,以z軸對稱兩邊各11個,鰭高度為0~50 mm變化,間隔5 mm進行仿真分析,得出第一諧振頻率及此頻率時電場增益隨鰭高度的變化曲線,如圖9所示。從圖9中可以看出??v向鰭的變化對諧振頻率的影響較大,而且比較復雜,尤其是在鰭的高度20 mm時,隨著鰭高度的增加,第一諧振頻率有350 MHz的漂移,在鰭高為20 mm時,出現(xiàn)了多個不同的諧振點。當鰭的高度>20 mm時,諧振頻率基本保持在2.65~2.7 GHz。同時也觀察到縱向鰭高度的變化對電場增益影響不大,其保持在8.0 dB,偏差0.4 dB左右。20 mm是個特殊點,此時仿真中出現(xiàn)3個接近的諧振點,只觀察了諧振最強的2.7 GHz,所以得出較小的電場增益。
分別取鰭高為0 mm,33.1 mm,50 mln時,由散熱器的電場增益2D圖看到,隨著縱向鰭高度的增加,在散熱器底部產生了明顯的輻射,并且其輻射方向隨鰭高度的增加也在變化,但對其兩個主要輻射方向影響不大,如圖10所示。
由縱向鰭和橫向鰭的仿真分析可以看出,總體上縱向鰭與橫向鰭表現(xiàn)出幾乎一致的效應,也就是說鰭的取向對散熱器的輻射方向影響不大。但是縱向鰭高度的變化對諧振頻率的影響還是很明顯的,尤其當鰭的高度在20 mm以下變化時,諧振頻率漂移很大。
3 結束語
本文重點分析了兩個因素對散熱器諧振頻率、諧振頻率處的電場增益及輻射方向的影響,即散熱器底面尺寸的長寬比、鰭取向和鰭高度變化。通過研究可以看出,散熱器底面長寬比的變化對諧振頻率有著明顯的影響;鰭的取向和高度對諧振頻率也有一定影響,隨著鰭的變化,諧振頻率有大約100 MHz的漂移,尤其對于縱向鰭,在其高度20 mm時,影響更加明顯;這3個因素對電場增益也有影響,但總體影響不大,基本保持在8.0 dB左右。但電場增益已經(jīng)大于大多數(shù)無線通信系統(tǒng)中便攜式器件的天線增益,使得散熱器表現(xiàn)出明顯的天線效應;另外可以看到散熱器電場輻射有明顯的方向性,但其也受到散熱器底面尺寸及鰭高度的影響。由此,在設計或者選擇散熱器時,需要綜合考慮這些因素,使得散熱器的電磁輻射及干擾減到最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