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放大器電路設計的發(fā)展史
前置放大器是隨著密紋唱片的出現(xiàn)而發(fā)展起來的。對于我國來說,密紋唱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尚不會為CD唱片所取代,還必然有一段進一步普及的過程。因此必須從高保真要求出發(fā),重視前置放大器的設計。本文從一個業(yè)余研究家的角度夾敘夾議地對前置放大器的電路設計史做了綜述,可供專業(yè)人員及業(yè)余愛好者一讀。
* * * *
作為音響組合系統(tǒng)中一個組成部分的前置放大器又稱控制放大器,可以說它的歷史是始自密紋唱片的誕生。在密紋唱片出現(xiàn)以前,固然也存在專業(yè)用的控制放大器,但只不過是以開關盒為中心的前置放大器而已,并不符合今天我們所理解的前置放大器概念。密紋唱片的出現(xiàn),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的放大器形態(tài),拾音頭輸出電壓很小和需要均衡電路這兩點,曾構成了十分突出的兩大難題。而且可以說,前置放大器的歷史也就是一部追求改善信噪比和均衡電路特性的歷史。
不過。在出現(xiàn)了CD唱機的今天,控制放大器在形態(tài)上將逐漸變得和以前有所不同。值此轉折之際,不妨回顧一下這三十年來控制放大器是怎樣發(fā)展變化的,這該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單聲道時代的均衡電路
(四種有代表性的均衡電路,尚缺乏魅力)
在密紋唱片出現(xiàn)伊始的幾年里,各唱片公司分別采用的是自己確定的均衡特性,屬于混亂時期。在唱片刻紋時衰減低頻、提升高頻是早在粗紋唱片時代就已經(jīng)廣泛運用了的一項措施,但密紋唱片的補償量大得與此不能比擬,而且在放唱時要求放唱均衡特性必須十分精確??匆幌旅芗y唱片早期時的控制放大器就可以知道設計者的主要精力都花在如何適應多種均衡特性上面了,不免使人產(chǎn)生強烈的今昔對比之感。
單聲道時代是許多優(yōu)異的音響器材輩出的時期。以揚聲器為例,像英國Vitavox公司的CW-191和 Tannoy Products 的Autograph等等,都是在今天仍可作為一級品使用的。但遺憾的是,當時的控制放大器卻沒有一個在今天也能用的。不過,這是由于進入了立體聲時代之后人們對控制放大器的功能要求有了改變之故,如果只從電路上看,則還是有許多很值提參考的事例的。
拿均衡電路的基本設計來說,就是在這個時期里確立的,而且關于均衡電路采用阻容型還是采用負反饋型哪種為好的爭論也早在這個時期就開始了。當時的拾音頭輸出電壓固然比起粗紋唱片時代來是大大降低了,但還在10~30mV上下,和現(xiàn)在相比仍高出近20dB。因此,單聲道時期的控制放大器的均衡電路增益不過是10~20 dB而已。下面舉出當時具有代表性的四種均衡電路為例,但應指出的是,如果對它們完全照搬的話,在今天怕是不實用的。
圖1是單級RC型,圖2是兩級的RC型,圖3是單級負反饋型,圖4是兩級負反饋型。拋開圖1電路不談,圖2~圖4的電路在今天仍在以它們的改進電路形式被采用著。像Counterpoint公司的有定論的SA-5等的均衡電路,可以說基本上就和圖2相同。如果對圖3電路稍加改動并換用超高性能的通信用電子管,也完全有可能達到目前超高檔機的水平。圖4電路只要改變一下元件值就可以直接采用。至于圖1電路則是今天無法再用的。這四種電路就是均衡電路的基本形式,即使是現(xiàn)代的半導體直耦前置放大器,也必屬于其中的某一種。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看這些電路的優(yōu)缺點。
1. 單級RC型均衡放大器
首先看圖1所示單級RC型電路。這種方式如果想在今天也能成立的話,必須滿足以下兩個條件:
(1) 放大部分的增益應在60 dB以上;
(2) 放大部分的最大輸出電壓對于10 kΩ負載而言應在100V以上。
目前的拾音頭以及其升壓裝置都是以均衡部分的增益在30dB以上為前提來設計的。RC網(wǎng)絡的損耗有二十幾分貝,即使單純地做加法也需要放大部分的增益在60dB左右。
均衡部分的最大容許輸入應達100mVrms,因而最大輸出電壓就必須能夠作到0.1V×60dB也就是100V才可以。更何況它還是以阻抗很低的RC網(wǎng)絡作為負載的,極不好辦。因此,這個電路在今天是無法實用的。即使是在拾音頭輸出電壓較高、對均衡曲線的精確重建并不要求的三十年前,它是否可供實用也是令人懷疑的。
2. 滾降/轉折分割式RC型均衡放大器
圖2所示電路卻是大有希望的,是從單聲道的當時到立體聲早期廣泛采用過的電路。與圖1相比,每級放大電路的增益取為40dB以內就可以了,而最大輸出電壓也只要有十幾伏即可,因而是易于設計的。
問題是次級放大器的噪聲電平。由于它設在RC網(wǎng)絡之后,因而殘留噪聲中的高頻分量就直接與之有關,并且RC網(wǎng)絡的阻抗還要很低,否則這一點也會在噪聲方面造成問題。但降低RC網(wǎng)絡的阻抗時,又要考慮前級放大器的推動能力。所以,這個電路雖然可以比較容易給出中等程度的性能,卻難于高性能化。
在試制這一電路時,首先會因其信噪比不佳而致力于降低次級放大器的噪聲。當這一點大致取得了成功之后,以要因真率不能令人滿意而需對前級放大器下工夫了。前面講過,以這一電路而取得成功的例子是Counterpoint公司的SA-5。
作為這種電路的變型電路,還有前后兩級都采用負反饋放大器的一種作法。不過這時特別是次級放大器是不能采用板極-柵極反饋的。作為采用負反饋放大器來構成這種電路的一例,可舉出埃洛依卡公司的Phoenix-70型前置放大器,這是由上杉佳郎氏設計的(見后)??梢哉J為如果用晶體管來構成這種電路的話,將能給出極為優(yōu)異的特性。
3. 單級放大、板-柵反饋型
圖3的電路是十分吸引人的,是英國電子管前置放大器最愛采用的,其中就包括有名的Quad牌的一些前置放大器。該圖給出的是Leak公司的電路,由于用的是三極管而實用性不會很大,但如果采用放大倍數(shù)超過 50dB的高增益五極管——如6B-R23、并以金屬箔電阻作為輸入電阻的話,筆者認為是可以得到比較理想的均衡電路的。
Quad的電路還是滿不錯的,但在理論上尚存在疑點,作為個人意見,我并不欣賞。圖5所示是麥克普勞德氏設計的電路,也是一種采用五極管的很令人感興趣的例子。
4. 兩級放大、負反饋型
圖4的電路是十分典型的,過去出售的前置放大器有很大一部分采用的就是這種電路,而且即使在現(xiàn)在,也可直接供諸實用。對負反饋型均衡電路來說(包括圖3電路在內),高頻時β回路的阻抗將大幅度下降,因而頻率越高就越容易使次級電子管過載,造成最大輸出的降低和失真的增大。因此,如果想以這種電路取得成功,就不要使用一般的雙三級管,而以在初級采用高增益五極管、次級采用板極內阻小、能給出大電流的三極管為好。具體講來,可在初級用6267等管,次級用6DJ8等管。此外,采用SRPP方式也是很有意思的。
從兩級負反饋型派生出來的還有采取三級陰極–陰極反饋的Marantz型,這將在后面談.作為兩級負反饋型的變型電路可有McIntosh C-22 所采用的兩級負反饋+緩沖放大器型。由于β回路是在緩沖器的前面,乍看起來可能以為并無意義,但其主要目的可能是在于穩(wěn)定地加以正反饋。不論如何,這是一種作法極為特殊的電路,我們將在后面談Marantz型電路時一并對之加以詳述。
還有一種派生電路是RC反饋型均衡放大器。這也是在單聲道時代就被實際采用了的,但商品機中采用的卻不多。從信噪比上看這種電路最為不利,然而卻能給出極佳的音質,是筆者十分喜愛的一種電路。和通常的兩級負反饋型不同。其β回路的阻抗對于高頻也不下降,即使使用12AX7這類的電子管也能給出相當良好的特性。
下了工夫的音調控制電路
(最為合理的Baxandall型)
單聲道時期的均衡電路主要重視的是均衡特性曲切換功能,從實質上看可以說缺乏應有的魅力。與此相比,當時的音調控制電路則即使以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也是極為充實的。不知道讀者是否曾經(jīng)把立體聲機的一個聲道關掉而以完全是單聲道狀態(tài)聆聽過?聲音的擴展感和豐滿感固然會理所當然地削弱了,與此同時還應該會感到帶寬也急劇變窄了。即使是今天,要想用單聲道機給出音質良好的聲音也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當時就更難了。為了彌補拾音器和揚聲器的缺點,當時曾廣乏地利用音調控制電路來加以補償。對于今天來說,音調控制電路已沒有多大的必要性了,基至可以看到有相當一些前置放大器是不設音調控制電路的。
1. 最為優(yōu)異的Baxandall 型電路
早在單聲道時期就已經(jīng)發(fā)表了Baxandall型音調控制電路,這是在今天也被認為是最優(yōu)異的一種音調控制電路。圖6是其全電路圖。V2 是增益為1的板-柵反饋型放大器,V1是起緩沖器作用的陰極跟隨器。不用說,由于板-柵反饋型放大器的輸入阻抗很低,因而是必須耦合以輸出阻抗低的電路才可以。在這個電路中V 1的增益為1,因而完全不能指望音調控制電路能夠給出增益。
廠家在后來生產(chǎn)的前置-功率放大器中,有許多是采用了圖7所示電路。其中的V1是在無反饋條件下工作的,因而失真大,音調控制特性也不夠好。只是它可以給出相當?shù)脑鲆?,因而作為筒易型電路是適合的。不過,它已經(jīng)不能說是Baxandall型了。
這里應該注意的是,Baxandall型的電路雖說是負反饋型音調控制電路,卻并不是由β回路來完成所有的音調控制功能。它是把與V1之間的耦合部的頻率特性加以變化,并和負反饋給出的變化一道,來進行低頻與高頻的提升或衰減的。也可以在V 2的輸出側進行低頻特性的控制,圖8為其具代表性的例子。這時負載阻抗必須取得相當高才可以。
還必須提到的是在單聲道時代用得最多的所謂AE型電路。這種電路見圖9,是把它插在兩個放大電路之間來用的。應該注意的是,它前面的放大器不應為負反饋放大器,原則上應該是以輸出阻抗低的無反饋放大器來推動它。由這一電路發(fā)展而來的有百瀨了介氏設計的圖10所示電路。如果采用這個電路,則用負反饋放大器來推動也是可以的。RC型音調控制電路的變化性很聽話,如果和適當?shù)姆糯箅娐方Y合起來,是現(xiàn)代也可以適用的電路。
2. 兩級負反饋型音調控制電路
現(xiàn)來談一下使兩級負反饋型放大器具有音調控制功能的電路。圖11是1951年《AE》雜志所發(fā)表的電路。此電路對低頻只能加以提升。Quad用的是對此加以改進的電路。Quad的作法是不管是高頻還是低頻,它們的提升都是通過β回路的變化來給出。衰減特性則是通過改變耦合電路參數(shù)來給出。因而可說是提升時為負反饋型,而衰減時為RC型。這個電路的缺點是無論如何輸出阻抗總是會很高。所以盡管它是個兩級負反饋電路,也還是少不了緩沖電路。
圖12是百瀨了介氏設計的電路,作法是使兩級負反饋型電路的β回路只進行低音提升而在輸出側設控制高音的RC網(wǎng)絡。這可能也是一種易于實現(xiàn)的很好的電路,但缺點仍在于輸出阻抗高。兩級負反饋型音調控制電路的增益很高,而且輸入電阻也高,這些都十分理想,但要想做到既能提升又能衰減的話,就無論如何也會帶來輸出阻抗變高這個缺點。這和平直特性的兩級負反饋放大器的情況是有所不同的。
以上講的是,音調控制電路基本上可有以單級板-柵反饋型、AE型為代表的RC型以及兩級負反饋型。并且談到,即使是負反饋型,如果仔細看一下它的工作情況的話,也是結合使用著RC型的。與均衡電路相比,音調控制電路的工作情況較為復雜。
不過。與均衡電路之為必不可少的基本電路這一點不同,音調控制電路事實上始終不過是一種附屬性電路而已。要想把音調控制電路搞到和均衡電路同等的嚴密程度并且真正具有實用性的話,電路將十分龐大,而且會要求像多頻補償器那樣的控制能力。實際上,在單聲道時代對此就已經(jīng)很明確了。顯然,要想做到這一點,是必然要超出家庭用這個范圍的。理想雖高,卻擺脫不了無法加以實現(xiàn)的無力感,正是這一點阻礙了音調控制電路的進步。
3. 形成對比的兩個前置放大器
這里作為當時采取巨艦大炮主義的控制放大器的代表,在圖13中給出了百瀨了介氏設計的前置放大器的全電路圖。實在是只能說蔚為壯觀而沒有別的話好講。廠家的產(chǎn)品且不去管,從一個業(yè)余研究家竟能搞到這種程度,也可以想象出當時的狀況,令人極感興趣。不過,我以為還是不要把它立體聲化為好。
作為和百瀨前置放大器正相反的代表,舉英國Quad型控制放大器為例是比較恰當?shù)?。這兩種放大器都具有均衡特性切換、音調控制功能和各種濾波器,在實用上并無差異。它們都沒有許多的按鈕開關,巧妙地運用著一些很復習的RC電路,所完全不同的是設計思想??梢哉f它們都是單聲道放大器時代的代表。
超級明星Marantz7的出現(xiàn)
(秀冠群芳的電路設計)
1. 成熟性驚人的Marantz 7
在五十年代后半期,立體聲唱片進入了實用階段。需要適應立體聲時代的首先就是前置放大器。
在五十年代末推出的前置放大器Marantz 7實在是成熟性達到驚人程度的機種。即使現(xiàn)在看來也完全無懈可擊而極具魅力。在外觀設計方面也至為先進,在1985年的今天仍可看到它對外觀設計的影響,像在最近發(fā)表的Lux公司的前置放大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Marantz 7在當時的前置放大器中,是一顆秀冠群芳的超級明星。
Marantz 7的特色在于它的三級陰-陰反饋型均衡放大器。這種均衡電路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善了兩級板-陰反饋型的缺點,奠定了現(xiàn)代型電子管均衡電路的基礎。圖14給出了兩級反饋型均衡電路,圖15是三級反饋型均衡電路。兩級反饋型的缺點是頻率越高,后面那個管子的負載就變得越重,造成高頻失真惡化和最大輸出下降,——這是前面談到了的??匆幌戮怆娐分械腞IAA網(wǎng)絡就可以知道,具有RIAA特性的β回路在高頻時阻抗是會顯著變小的。
以圖14的電路來說,β回路對于10kHz的阻抗大致是23 kΩ ,對于12AX7將成為一個很重的負載。于是就想出加設陰極跟隨電路來從這里引出負反饋、以便盡量減輕管子的負擔辦法,這就是圖15所示的 Marantz型陰-陰反饋均衡電路。
但是,這樣做也有問題。這就是加上了一級陰極跟隨器之后,如果不進行補償?shù)脑挘蜁谪摲答伡拥煤苌畹母哳l上自激。因而在必要從后面那個管子的板極對前面那個管子的陰極施加局部的高頻負反饋,預先把高頻的環(huán)路增益給降下來,然后再加上選擇性反饋。這個 22pF電容對于 10kHz的阻值約為 720 kΩ,因而作為12 A X 7的負載是不能加以忽略的。此外,它還會降低開環(huán)增益,所以負反載量也就減小了,失真率并不能取得像預想的那種程度的改善。
由于這種結果,和做得較好的兩極板-陰反饋型均衡電路相比,它對于10kHz的最大輸出電壓也不過增大4dB左右而已,失真率的改善也是這個程度??墒?,從聽感上卻感到它的性能是極為優(yōu)異的。為什么會如此還搞不清楚,我想這很可能是由于它在動態(tài)性上遠遠優(yōu)于兩極反饋型電路的緣故。
2. 對于β回路阻抗的重視
有一段時期,曾經(jīng)把Marantz 7的三極陰-陰反饋型和后面要講的McImtosh C -22的兩極板-陰反饋型均衡電路+陰極跟隨電路相比較,出于前述理由而認為前者在動態(tài)特性上較差。這固然也有道理,但從推動β回路的能力來考慮,是并不應該這樣講的。
Marantz 7的β回路是由陰極跟隨器的輸出來推動的。和輸出阻抗十分低的陰極跟隨器成并聯(lián)的β回路會工作得極為穩(wěn)定。而且Marantz 7還把β回路本身的阻抗也設計得很低。筆者認為,Marantz 7把β回路的阻抗設計得很低這一點,正是它的最大優(yōu)點。其后由日本廠家所設計的準Marantz型均衡電路之所以全都失敗了,我認為毛病就出在沒有把β回路加以低阻化。
3. 獨特的McImtosh C –22
和Marantz 7大致在同一時期推出的McImtosh C –22型前置放大器則是別具一格的。其均衡電路見圖16,乍看起來和Marantz型很想像,然而卻并不是三級反饋型,而是兩級板-陰反饋型均衡器再加上一個緩沖器。這種電路形式始自單聲道時代,但C-22還加有少量正反饋,可說是正負反饋兼用型。整個看來。C-22是一種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單聲道時代影響的放大器,但音色很美,是我所喜歡的。
令人遺憾的是,我國(指日本,——譯者)一直到六十年代后半期以前,并沒有拿出值得一提的產(chǎn)品。這里舉的三個日本機器都是在六十年代后半期出現(xiàn)的。這就是可說是模仿Marantz的Lux PL-45和Sansui CA-303,以及與瀨川冬樹氏的電路一脈相承的Mactone XC-30。
PL-45和CA-303可以說是前述Marantz 7型均衡電路的不良翻版,屬于“認為只要在第三級加上個陰極跟隨器就萬事足矣”的設計。PL-45的音調控制電路則是Baxandall型的變型,相當合理,CA-303是包括音調控制在內的整個電路都是Marantz 7的很強影響。
Mactone XC-30的音調控制電路很有特色,采用了三級陰-陰反饋型電路,估計是采用了瀨川冬樹氏的設計。低頻只能提升。缺點是高頻的調節(jié)范圍窄,在失真率上也會有點兒問題,但這是一個饒有興趣的電路。不過,如果不是三級陰-陰反饋電路的話,恐怕是不成立的。請參考看圖17。
4. 改進兩級負反饋型的方法
前面講過,負反饋型均衡電路的β回路應該盡可能用阻抗低的電路來推動。此外從最大輸出電壓以及失真率的角度來講,兩級負反饋放大電路中的后一級也是非常重要的。從六十年代后半期起,業(yè)余愛好者試制了不少對兩級負反饋型均衡電路中的后一級加以強化的均衡放大器。其中的上杉佳郎氏可以說是一個代表性存在。上杉氏曾經(jīng)給次級用過三極輸出管,或者是采用SRPP電路,看來是多方做了實驗。
這樣設計出來的均衡電路,其優(yōu)點是可以獲得很高的容許輸入。當把均衡電路的增益取得較低時,1 kHz的容許輸入可以很容易地做到1 Vrms左右。直到高頻為止的容許輸入當然也可比起其他電路來要更高一些,并且還會伴之以低失真特性。這對業(yè)余愛好者來說,是一種既容易實現(xiàn)又容易獲得高性能的方法。
像前面的圖14所示給次級采用6R-A8等輸出管的方法,也是一種可行的方法。此外,當然也可以考慮采用具有很強的帶動低阻負載能力的并聯(lián)調整推挽(shunt regulated push-pull)電路亦即SRPP電路。例見圖18,圖示電路是使次級工作在SRPP狀態(tài)。即使是采用了SRPP方式,也是基本上不需要進行相位補償?shù)摹?
這種SRPP方式是許多人都嘗試過的,下一節(jié)所要介紹的和田氏前置放大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并且即使是在現(xiàn)代,像Precision Fidelity C-4等也是很巧妙地采用了這種SRPP電路的。這時,如果如圖19所示給初級采用五極管并在次級采用板極內阻很胝的雙三極管的話,就會得到十分優(yōu)異的特性。
煥發(fā)異彩的業(yè)余作品
其后不久,進入晶體管時代,Marantz 7和McItosh C-22分別在1967年和1970年左右停止了生產(chǎn)。但是在這以后,高性能電子管式前置放大器仍由業(yè)余愛好者和某些較小的廠家繼續(xù)研制著。像和田茂、中村文則、辰口肇等業(yè)余研究家所分別研制的前置放大器,都是別具一格的。
1. 和田氏的SRPP型前置放大器
圖20所示為和田茂氏的SRPP型前置放大器。雖說采取是SRPP方式,卻和圖18有所不同,或者可以稱之為SRPP陰極跟隨器,有趣的是,這個電路可以說和文氏電橋型失真儀的放大級完全一樣。圖21給出了武末數(shù)馬氏設計的失真儀的濾波部分的放大電路,而這個電路基本上是可以原封不動的用在均衡電路的。不必多說,失真儀的濾波部分當然是要求極為陡峭的濾波性以及低失真、低噪聲的。這些要求也正是對均衡電路也直接適用的要求。
從本質上講,和田茂氏的電路屬于Marantz型的變型。但是作為六十年代后半期設計的放大器來說,是在十分先進的設計思想主異下制作的。這是指:
(1) 廢除了音調控制電路以及其他一切濾波器;
(2) 輸入輸出端子不采用針型插孔而全部用的是金屬插座;
(3) 不再采用母線一點接地而改用就近接地方式;
(4) 除信號外,不讓一切交流分量流入底板;
(5) 在信噪比方面注意殘留噪聲;
(6) 精確地設定均衡曲線。
以上各點全都是現(xiàn)代最尖端的電子管式放大器所正在實行的。此外,β回路的阻抗也取得充分低。和田氏的前置放大器在當時似乎并未引起多大的注意,但從以上所講的看來,我認為實在是一個極了不起的設計。
2. SRPP電路的優(yōu)點
和田氏前置放大器在電路上的特點是它把Marantz 7型的第三極陰極跟隨器換成了SRPP。從輸出阻抗來看,陰極跟隨器已經(jīng)可以充分滿足要求了,卻為什么還要采用SRPP呢?理由來自于陰極跟隨器的輸出阻抗是和作為它負載的阻抗無關。這一點常會受到誤解。
從圖22所示陰極跟隨電路來看,把R K2改為板極電阻而給出的通常的板極放大器增益是被全都變成了環(huán)路增益的,當電子管采用了12AX7時,反饋量大約為33dB。因此,輸出阻抗會降至1kΩ左右。可是,如果讓這個電路帶動1kΩ的負載,情況會如何呢?
對12AX7來說,其直流負載電阻約為100Ω,交流負載電阻約為1kΩ的負載。給12AX7的板極性曲線畫一條1kΩ的負載線就可以看出,在這一狀態(tài)下對交流而言幾乎是呈短路狀態(tài)。因此,從理想情況講,即使是陰極跟隨電路,其負載電阻也是最好在R K1的兩倍以上。
我們重新來看一看Marantz 7。如前所述,Marantz公司在第三級采用了陰極跟隨電路的理由并不是由于β回路的高頻阻抗低而采取的應付交流負載電阻低的措施。當然這也可能是一部分理由,但其第一目的卻始終在于想用更低的阻抗來推動人低阻抗β回路。
那么,要是再進一步,用一種對重負載的帶動能力強、輸出阻抗更低的電路來取代這個陰極跟隨電路的話,情況會如何呢?很明顯,只有如此,那個因β回路阻抗很低而帶來的高頻最大輸出電壓下降問題才算得到了解決。
和田氏前置放大器是由于用600Ω衰減器作為音量調整器南昌采用了可帶動600Ω負載的SRPP電路的,但這樣做的結果,同時也就解決了負反饋型均衡電路所長期存在的這個老大難問題。
3. 采用P型衰減器的中村氏前置放大器
如前所述,在六十年代生產(chǎn)的日本制前置放大器絕大多數(shù)都沒有什么魅力,但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上杉佳郎氏設計的埃洛依卡公司Phoenix-70,電路見圖23。放大級的數(shù)目很多,音質方面不無問題,卻很奇怪地具有高級感而令人喜歡。
從高級感來講,業(yè)余研究家中村文則氏制作的前置放大器是相當突出的。外觀可以說完全連Marantz 7和McIntosh C-22也瞠乎其后。如圖24所示,第一級用的是超小型抗震管6N-H10,加有板-柵反饋,作為電唱放大器(head amplifier)而位于兩級負反饋型均衡電路的前面。其音調控制電路為正統(tǒng)的Baxandall電路。
這個前置放大器除用有超小型抗震管外,其最大的特點是在那個時候就用標準的P型衰減器取代了音量電位器,表頭也用的是YEW公司按BTS標準設計的產(chǎn)品,從包括外觀在內的整體上看,它當居六十年代日本前置放大器的首位。如果只從電路上講,則首位應歸于前述和田茂氏的前置放大器。
4. 辰口氏前置放大器的設計思想
然而如果從設計思想來看,首位又應該給哪一個呢?我認為應屬于辰口肇氏的針對包絡失真采取了措施的前置放大器。這是一個革命性的前置放大器,是本著“放大器不過是電源的調制器”這一想法出發(fā)設計的先驅。本機的特點是全部廢除了去耦電路和采用了穩(wěn)壓電源。
圖25是一般的電源部分,含有波紋電流的剛剛經(jīng)過整流的直流電流是通過幾級RC濾波網(wǎng)絡之后再流入初級,用以對處理低電平信號的初級供給經(jīng)過充分濾波的直流電流。
但是,這種濾波電路除了濾除疊加在直流電壓上的紋波之外,,還起不讓各放大級通過電源而彼此耦合的作用。并且,這種濾波電路的內部阻抗還具有隨著頻率之降低而增大的性質。
請看圖26。今設V2的板極電流在1秒中變動了1mA,則對于1Hz內阻為1kΩ的電流說,將在a點產(chǎn)生1V的過渡電壓。這個過渡電壓當然會通過V1板極電阻進入V2 的柵極而使V2的板極電流進一步變動。對于兩級放大電路來說,這一變動會采取負反饋形式而不會釀成太大的問題,但當放大級的級數(shù)在三級以上時,就有可能自激。這種自激當然是發(fā)生在電容器阻抗變大的低頻段上。
這種現(xiàn)象在很早以前就是知道的,為此曾分別給各級電源插入了π型濾波器。出于上述理由而將這種濾波電路稱為去耦電路。其時間常數(shù)當然是由RC之積決定,如果忽視直流電阻值,則R和C不管怎樣搭配,都能給出去耦能力。10kΩ電阻與10μF電容搭配在交流上是等效于將1kΩ電阻和100μF電容搭配在一起的。因此,一般出于成本與占用空間方面的考慮,多加在R值而減小C值。
實際上,這個決定去耦電路時間常數(shù)的搭配是必須根據(jù)放大級的增益、電子管的內阻以及耦合時間常數(shù)等條件來唯一地選取的。由于即使不這樣做,表面上也不大能看出問題,所以在取搭配時都比較隨便。正是辰口綮氏對這種作法敲起了警鐘。
辰口氏的意見是,去耦電路的能力隨著頻率的下降而下降,當接近直流時更是如此,會產(chǎn)生不可忽視的包絡變動。因此,他給交流放大器用上了到那時為止主要是用于直流放大器的穩(wěn)壓電源,并在設計交流放大器式前置放大器時,特別注意了耦合時間常數(shù)的選取。辰口氏前置放大器是和前述和田氏放大器同樣都提出了重要的設計思想,而且是提出了更為重要的設計思想的。辰口氏前置放大器可以說是奠定了今天具在代表性的電子管式前置放大器美國Audio Research公司SP-10基礎。
不過,一般所用的去耦電路是前面圖25所示的串聯(lián)型,而圖27所示的并聯(lián)型,其壞影響較小,還是比較好的。這時圖中以粗線所示部分必須充分地除掉紋波。如果可能的話,這個粗線部分最好就是穩(wěn)壓電源的輸出。
用來和各放大級相接的電源母線(即粗線部分)的供電質量很好時,并聯(lián)型比起串聯(lián)型來,壞影響較小而在聽感上得到良好結果,但如這條母線的殘留紋波較多,殘留有超低頻市電的電壓變動分量或電源阻抗較高時,恐怕就有問題了。
半異體時代的開始
(只靠電路技術是做不出來的一些有名的前置放大器)
1.有名的JBL SG-520的誕生
從六十年代后半期起,開始出現(xiàn)了不少采用半導體的前置放大器。圖28所示是當是具有代代表性的兩級反饋型半異體均衡電路。這可以說是把電子管式均衡電路中電子管直接代以半異體。將此改進為直耦式的是圖29所示兩級直耦型。該電路還加有直流反饋,這和排除了耦合電容這一點一起,使各方面的性能都有了改善。
在六十年代初期,使用的主要是鍺管。到了中期,開始能夠買到低噪聲的硅管,使電路設計有了長足的進步。鍺管時代的最杰出的制品該算是美國Acoustic公司屬于專做高檔產(chǎn)品的廠家,但其后的情況不明。
1964年末,出現(xiàn)了在前置放大器的歷史永葆一席之地的名機――JBL公司的SG-520。外觀十分優(yōu)美而具有超近代感,甚至使人以為晶體管前置放大器在六十年代就已經(jīng)成熟了。我是在幾年前才偶然得到了擺玩的機會的,委實給人以很深的印象。圖31是其電路圖的一部分,這種方框圖式的走線圖也表現(xiàn)出了JBL公司的風格。從今天看來,電路本身已經(jīng)過是時,沒有什么特別好講的,但整個設計是極為新穎的。面板上沒有旋鈕,只由直滑電位器和按鈕構成,而且把通常不用的調整部分隱藏在絞接式遮板內。恐怕這是最早采用絞接式遮板的前置放大器。
此放大器的色調十分優(yōu)美,在音質上也具有奇怪的魅力。它的這種不多見的音質也許是由于混合使用鍺管和硅管的緣故。業(yè)余愛好者要想制作出這樣的前置放大器是困難的。
稍后于此,在1965年出現(xiàn)了Marantz 7 T型晶體管式前置放大器。與JBL SG-520不同,可以說完全沒有脫離電子管式的窠臼,外觀也酷似Marantz 7。有意思的是,連晶體管也用的是插座而不是焊接在基板上。音質是不錯的,但缺乏JBL SG-520所具有的那種天才的閃光。
從電路上看具有超出當時水平的成分,比JBL SG-520可以說先走了幾步(圖32)。不過,前置放大器具是只靠電路設計就能搞好的,必須牢樹立“控制放大器應該就是這個樣子”這種設計思想,并從各方面加以實踐體現(xiàn)方可。從這一點講,Marantz 7 T可以說完全沒有擺脫五十年代后半期的Marantz 7的舊框框。
2. 嶄新的具有多頻補償器的Victor PST-1000
以上講的是都是美國廠家的產(chǎn)品,到1965年為止,日本廠家生產(chǎn)的前置放大器不管是電子管式還是晶體管式,都還不值得一提。只是到了1967年,才推出了一種從嶄新的設計思想出發(fā),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前置放大器。這就是日本勝利公司的PST-1000。
前面講過,音調控制電路在單聲道時代就不再前進了。這是由于音調控制電路不同于均衡電路,它必須使低頻與高頻分別都要給出提升特性和衰減特性。這就和整個頻帶上要求的只是衰減特性的均衡電路具有本質上的差異,除難于提高其性能外,而且可調范圍也極其有限,充其量不過是高頻段與低頻段中的幾個點而已。因此,不論廠家還是業(yè)余愛好者,都放棄了進一步加以改進的打算。
前置放大器是可以大致分為重視均衡特性型和重視音調控制功能型兩類的。單聲道時代的前置放大器恐怕應該算是后者,雖然沒有可供切換的一些均衡特性,但本質上還是音調控制電路的一種變型,重視的是變化功能。至于采取電唱均衡第一主義這各現(xiàn)代型前置放大器首要條件的則是從Marantz 7以后才開始的。
而Victor PST-1000則是采用了最為理想的多頻補償器作為音調控制電路,并設有電唱用的均衡電路。其多頻補償器與目前的不同,用的是LC網(wǎng)絡。此外,該機已經(jīng)全部使用的是硅管。請參看圖33。
3. 洋溢著精密感受的索尼TA-1120
本機推出的時間大致與PST-1000相同而為前置-功率放大器,并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又發(fā)展成為TA-1120A,特性是相當良好的。前面在談PST-1000時沒有提到的是,PST-1000和TA-1120A都是三級直耦型電路,不過后者的次級是射極跟隨器而前者是第三級為射極跟隨器。TA-1120A在第三級用的是小型功率管,以求萬無一失地推動β回路(圖34,圖35)。
從今天看來,可能是采取上述兩種電路的哪一種都可以,但我本人則認為索尼的電路比較合理。當時的索尼只生產(chǎn)前置-功率放大器,在構成多路放大系統(tǒng)時,是從前置放大器部分接出信號,經(jīng)頻段分割器再接功放的。在索尼公司的整個歷史中,這個時期出的機器最具有高級感。從現(xiàn)在看來,TA-1120也是制作精心、外觀良好、極具精密感的。
4. 優(yōu)異的Quad 22和33
在六十年代后半期,美國生產(chǎn)的前置放大器并沒有可值得一提的,這可能和當時深陷在越南戰(zhàn)爭的泥潭中有關,至于英國產(chǎn)品,在整個六十年代中,就屬Q(mào)uad了。像Quad 22型控制單元就是設計得十分好的一種前置放大器。它基本上與Quad 2相同,但是同樣大小的機殼內成功地容納了兩個聲道的電路。說它是控制單元是因為它不具有電源電路,而是由設在功率放大器中電源電路供電。
在1968年左右,作為Quad 22的后續(xù)機種推出了晶體管化的Quad 33。這是一種好得出乎料的前置放大器。電路構成雖然比較陳舊,音質卻十分良好。聽起來頻帶很窄,聲場感出比較貧乏,但在所給出的帶寬內再現(xiàn)性極好,充滿了力感和亮度,非常悅耳。Quad 33在毫不修改和情況下,一直生產(chǎn)了十年左右。
一般來說,英國機器的體形較小,不標榜電路的新奇性,也不追求豪華的外觀,但用起來很是順手,能給出令人喜歡伯獨特氣氛。這一點對于現(xiàn)代的英國機器也是成立的,使人感到英國仍然具有大國風度。
5. 設計前置放大器的必要條件
在前置放大器設計家中,是不乏性格獨特的人物的。筆者以為,只有對于事物很執(zhí)著、具有躁郁氣質的人,才能制作也良好的作品來,如前所述,前置放大器這種東西只靠在電路下工夫是并不能做得好的。它要求設計者必須是受得入迷的音樂愛好者,同時又是能對事物進行系統(tǒng)性分析,從人-機之間的有機結合的角度來對待機器的人。筆者基至認為考慮前置放大器的電路和考慮前置放大器整體在本質上是互不相關的兩碼事,并且還要斷然地講這一點是最重要的!
有趣的是,在有名的前置放大器設計家中,很不秀專門搞電路的人。像最著名的S.B. Marantz就是如此。他曾是一名美工設計師。從本質上講,美工設計師從事的可以說是如何把機器和人結合起來的工作,也就是說是一種軟件專家。日本的前置放大器中之所以很少有好產(chǎn)品這一點,可以說和日本的前置放大器都是以電路工作者為主導來設計的有關。電路工作者也許可以設計也好的功率放大器,但卻不能設計出好的控制放大器。
一般來說,有關雜志較少登載關于前置放大器的實際制作文章,這除了它的制作是較為復雜的理由外,我認為還反映了日本人以及日本社會所普遍具有的那種輕視軟件部門傾向,而不只是日本的電子計算機行業(yè)對軟件不夠重視。電路是那樣拙劣的Quad 33,作為前置放大器卻極為優(yōu)異的理由正在于此。已故優(yōu)秀的前置放大器設計家瀨山冬樹氏,其本職工作也是美工設計。他在雜志《 才技術》上發(fā)表的論前置放大器和文章,從六十年代中期當時看是十分優(yōu)秀的。
直流放大器化、超級并聯(lián)調節(jié)電源以及無反饋型
1.運算放大器的登場
在1970年以后,值得大書特書的該算是前置放大器等的直流放大器化了。直流放大器早在四十年代就有了,是隨軍用和工業(yè)用的伺服電路一起發(fā)展起來的。為什么在七十年代開始用于電聲方面是和運算放大器的出現(xiàn)有關。
對于現(xiàn)代電子設備的模擬電路來說不可缺少的集成運算放大器是出現(xiàn)于六十年代后半期,當初主要作為軍用。它的輸入阻抗極高而輸出阻抗很低,又能給出很大的增益,這些特點使它被應用到形形色色的電路中去??梢哉f沒有哪一種模擬電路是不能應用運算放大器的。
前置放大器的均衡電路和音調控制電路既為模擬電路,當然也都可以采用運算放大器。在把身為直流放大器的運算放大器作為反饋放大器來考慮時,是沒有必要擔心低頻的參差比的。
不過在1970年前后還沒有生產(chǎn)出低噪聲販集成運算放大器。因而據(jù)我所知,至少就廠家生產(chǎn)的機器而言,不管是日本還是其他國家,還都沒有只用運算放大器來構成均衡電路的。
事實上,當時的廠家還根本沒有把直流放大器用于前置放大器的想法。這從索尼于1970年末推出的最新前置放大器TA-2000 F上也可看出來(圖36)。該機的各級之間全部采用了直接耦合方式,卻不是直流放大器。它的那種在末級加有高達150V的電壓并在輸入級采用了場效應管的電路構成,現(xiàn)在看來甚至可以認為是從電子管式電路出發(fā)想出來的??偟膩碇v,從六十年代后半期到七十年代前半期,可以說是放大器的荒蕪期,除少數(shù)優(yōu)秀的業(yè)余作品外,以廠家的產(chǎn)品而言,本質上并沒有什么真正杰出的機種。
2. 新穎而獨具特色的瑪克 · 雷文森LNP-2
在這一時期中,于1973年出現(xiàn)了一顆耀眼的新星——瑪克 · 雷文森LNP-2。這是一種從純粹主義出發(fā)設計的極有特色的前置放大器,是為前置放大器樹立了一種方向的值得紀念的作品。它的放大單元充填以樹脂,電路圖產(chǎn)未發(fā)表,估計其內容恐怕是和分立半導體器件一起組成的運算放大器。LNP-2是很早就采用了直流放大器的,從這一點講,它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
此外,LNP-2也是對所用元器件和外觀進行了徹底追求的最早的廠家產(chǎn)品。從外觀上看,它和前述中村文則氏自制的放大器很相近。當業(yè)余愛好者對控制放大器極力加以追求時,除電路又當別論外,往往是由于無意識地在向專業(yè)用放大器看齊的緣故。
并不是電路設計專門人員的瑪克 · 雷文森氏,給LNP-2的電位器、開關、表頭乃至連接器等一切部件都采用了專業(yè)機器中所用的最高檔品。恐怕雷文森氏只是在這樣做了之后,才對自己設計的這種放大器有了自信的。筆者如此講并不想非難他,而是同樣懷有切膚之痛,但應該說這是不足取的。
3. 由業(yè)余研究家發(fā)展起來的直流放大型前置放大器
幾乎和瑪克 · 雷文森氏推出LNP-2的同時,日本也由業(yè)余研究家設計與制造了極為簡潔、實用而穩(wěn)定的直流放大型前置放大器。這就是金田明彥氏的直流放大型前置放大器。電路是初級采用場效應管的兩級差分放大器再加上一級射極跟隨器,可以說簡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圖37)。
金田明彥氏的電路設計對廠家以及其他業(yè)余愛好者給與了不可估量的影響。筆者本人也曾完全按照金田氏的電路做過幾次。由于所用元件的數(shù)目很少,所以電路的熱穩(wěn)定性完全取決于所用元件的溫度系數(shù)。在其他方面也表現(xiàn)為和元器件的質量有很大關系。這也可以說是電路“純度”極高的一種表現(xiàn)。金田明彥氏所設計的放大器后來變得多少要復雜一些了,但基本信條沒有變。
直流放大器型前置放大器完全是由業(yè)余愛好者的手發(fā)展起來的。和它以前的全級直耦型電路例如前述索尼TA-2000 F相比,它的音質要好得多得多,兩者的差異可以說是維數(shù)之差。
道理何在呢?是由于反饋可一直加到直流的結果么?我認為這固然有關系,卻不僅是這些。更為主要的因素是,由于采取直流放大器的形式就必須力求提高各元件的加速度,這就帶來了音質的改善。
以金田氏設計的電路而言,初級的場效應管的溫度特性就很重要,所用電阻的溫度系數(shù)也很重要。采用一般的場效應管時,會因溫漂而造成問題,這就需要采用特殊的孿生型場效應管。這就是說特性不好的元器件根本不能用,還不用說音質好壞,首先從這種電路本身的要求來說就不能用。不可否認,這樣做的結果和音質的改善是有關聯(lián)的。
此外,和交流放大器相比,直流放大器基本上不需要耦合電容。由于還殘留有漂移,因而在實際中在均衡電路與平直放大器之間還是要插入一個耦合電容的,但在此處可以使用特性較好的薄膜電容或云母電容,這就比必須采用電解電容的交流放大器了電源的重要性,這也是一個不算不重要的副產(chǎn)物。
在金田氏直流放大型前置放大器以及瑪克 · 雷文森LNP-2之后,直流放大化成了控制放大器的標準形式。
4. 直流伺服電路、超級并聯(lián)調節(jié)電源和無反饋電路
在日本,從1970年前后開始的電聲產(chǎn)品暢銷之勢,到1975年時變得更加旺盛了,連那些昨天還在生產(chǎn)電風扇的廠家,也開始做起音頻放大器來。十臺放大器就有十種設計思想和十種電路。一年里要推出好幾十種新產(chǎn)品,而分別采用的又都是十分龐大的。
在音頻放大器的質量和數(shù)量都異常地發(fā)展了的同時,也相對地縮小了各具體放大器的存在。在七十年代中期那些當時很著名而有定論的機器中,現(xiàn)在有哪一個還享有令名呢?除瑪克 · 雷文森等有限幾種放大器外,差不多都被人忘卻了。像當時很有名的Yamaha C-1、C-2,Accuphase C-220,TrioL-07C等,都是如此。這決不是由于它們在電路上比瑪克 · 雷文森的差。
到底原因何在呢?恐怕還是由于采取了硬件第一主義、電路設計主導主義所致。如果再深入挖掘下去,還會追究到日本的產(chǎn)業(yè)結構本身。一臺也好,一定要比別的廠家銷得多些。為此就要采用新電路,以廣招徠。于是新電路紛紛上馬,而各放大器的具體存在卻與之成反比地被沖淡了。
不過,其中確實有幾項重大的發(fā)展,其一是采用了伺服電路來抑制直流放大器的直流漂移。如前所述,在早期的直流放大型前置放大器中,為了隔離均衡電路所產(chǎn)生的直流漂移,需要在和平直放大器耦合時插入耦電容。要想去掉這個耦合電容,就需要給均衡電路加上直流伺服來降低直流增益。
即使假定存在有完全不具有直流漂移的電路,讓音頻放大器重放出直流信號也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只要用的是在低頻具有共振點的通常的拾音器,那么就絕對有必要把10Hz以下的頻率分量切除掉。為此,有多種多樣的采用集成運算放大器的控制電路做到了實用化。在日本最早實現(xiàn)了這一點的是Onkyo公司的一系列稱為“超級伺服方式”的放大器(圖38)。
其二是超級并聯(lián)調節(jié)穩(wěn)壓電源的采用。并聯(lián)調節(jié)穩(wěn)壓電源早在電子管時代就有了,而對之加以顯著改善并用在前置放大器上的則是Stax公司.它與串聯(lián)調節(jié)型不同,難于控制大電流,但作為前置放大器用的電源卻是一種極為優(yōu)異的方式。
采用了這種電源的Stax SA-X型前放大器,把電源和放大器本身分裝在兩個機箱之內,除電源電路十分優(yōu)異外,前置放大器本身也是精心設計的佳品。其電路方框圖和電源電路見圖39,在七十年代的日本制前置放大器中當居首位,甚至在全世界也可能是頭一名。
它那發(fā)暗而有些單薄的音色是筆者所不中意的,但從客觀講卻不能不承認它的音質還是很好的。遺憾的是,這種型號在幾年前已經(jīng)停止生產(chǎn)了,可能是由于成本提高而不劃算的關系。它在魚龍混雜的日本制前置放大器中,可以說是一個高出其他一頭的存在。
要說音色發(fā)暗而單薄,這并不只限于SA-X才如此,而是以瑪克 · 雷文森為起點的許多現(xiàn)代型前置放大器的通病。不管是電子管式還是晶體管式,一般來說只要反饋加得深,就會表現(xiàn)出這一傾向。不論在負反饋回路或其他方面想什么辦法,這種傾向也是絕對不會被改變的。
筆者一直感到奇怪而不能理解的是,世上的前置放大器設計者在聽到這種聲音時難道就心安理得么?最令人敗興的是,就連最近設計出來的無反饋型均衡放大器,所給出的也還是這種冷音色!不知道是否是由于揚聲器的原因還是由于唱片本身的原因。也許這種冷音色正是現(xiàn)代的特點?
在這種潮流中Pioneer公司在1979年末推出的CZ-1具有與眾不同的實際意義。首先是它的外觀就特別。其次是它是不具有整體反饋環(huán)路的所謂無反饋放大型,但從特性上看,失真是相當小的。而更為重要的是聲音十分生動,極富魅力。筆者認為這是一種至今仍很吸引人的前置放大器。
然而,在這個CZ-1推出五年之后的今天,盡管它仍在出售,也被人忘卻了。原因何在呢?以1980年而言,包括進口的在內,日本市場上正在服現(xiàn)役的前置放大器超過一百種型號。如果把沒有進口的算進去,則世界上約有一百幾十種型號。在數(shù)量如此之多的群體中,聲音略好一些、外觀好一些,又有什么意義呢?筆者在前面寫道:“前置放大器不是只靠電路設計就能搞好的。”很顯然,在多達一百幾十種型號之中,只靠電路技術是不能突出自己的。筆者以為電路技術主導型的新品開發(fā)方針恐怕是走到了盡頭了。
處于轉變期的前置放大器
(有可能兩級分化)
1.重視電源的新一代電子管式前置放大器
在這種形勢下,電子管式前置放大器也一步步地改善了性能。從最近十年所發(fā)表的電路看來??梢宰⒁獾皆瓉沓S玫?2AX7系列電子管已不大用了。這是因為為了滿足現(xiàn)代的嚴竣要求,原來的12AX7、12AU7一類的電子管已經(jīng)相形見拙了。最近主要是改用6DJ8。特別是美國制前置放大器絕大多數(shù)采用的都是6DJ8。其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Counterpiont公司SA-5和Audio Audio公司的SP-10。
Audio Audio公司的SP-10從一切方面說都屬于電子管式負反饋型均衡電路的最成熟的產(chǎn)品。可以說它把Marantz型電路發(fā)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其均衡電路的初級與次級都采用了6DJ8兩管并聯(lián)。
它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電源,十分講究。它為均衡電路中兩管并聯(lián)的6DJ8分別設置了獨立的穩(wěn)壓電路,僅均衡電路就總共用了6個穩(wěn)壓電源。穩(wěn)壓電路由半導體構成,可以說相當于并聯(lián)去耦電路中的去耦電阻,而作為它們后盾的則是以6L6GC為調整管的穩(wěn)壓電源(圖40)。這就完全消除了各級通過電源而產(chǎn)生的耦合。
做得最徹底的是燈絲電源,也是由各自獨立的穩(wěn)壓電路對左右聲道各放大級供電的。SP-10的設計思想表現(xiàn)出一種極為酷似業(yè)余愛好者的追求欲,操作和外觀上雖然尚可改進,但十分具有魅力,是筆者極為喜愛的一種前置放大器。筆者認為它不失為最后裝點重視均衡型控制放大器的極為成功之作。
Counterpiont公司的SA-5卻基本上和單聲道時代的RC型均衡放大器完全相同,除工作在固定偏壓外,簡直沒有什么改變。絲毫沒有反映出三十年來的進步跡象這一點,實在令人奇怪。而這卻是美國的最新型電子管式前置放大器(圖41)。
2. 前置放大器將向兩極分化
但是,這種重視均衡電路型的前置放大器也許會在不久之后就退出舞臺了。這是因為出現(xiàn)了CD唱片的緣故。本文一開頭就談到,前置放大器是隨著密紋唱片的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并隨著密紋唱片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雖然模擬的密紋唱片未必很快就被CD所完全取代,但這種重視均衡電路型的前置放大器確已開始失去存在的理由了。
當五十年代中期磁帶錄音座開始成為家用音響設備的一個組成部分時,當時的前置放大器都要設磁頭輸入端子,像Marantz 7和McIntosh C-22等就都是如此.其后,磁帶錄音座輸出在其內部經(jīng)過均衡處埋過的信號這一點逐漸成為常規(guī)作法,因而從六十年代后半期起,所設計的前置放大器就不再設置這個磁頭輸入端子了。
這種情況也適用于現(xiàn)在的CD唱機。CD唱機的輸出已不再需要通過RIAA均衡器??啥攲碇饕褂玫氖荂D唱機時,筆者認為對于前置放大器來說,RIAA特性的均衡恐怕就不再需要了。前置放大器不設電唱輸入端子之日,恐怕很快就不可避免地到來了。到了那個時候,前置放大器究竟會變成什么樣子呢?筆者認為將有兩個方向。
第一個方向是專搞選擇功能和音量調節(jié)功能而成為所謂“選擇箱(select box)”式的存在。就筆者所知,有些人一直是不用前置放大器的。他們毫無例外用的都是內部設有均衡電路的聯(lián)邦德國EMT公司的唱機。如果將來把均衡電路都設在模擬唱機的內部,則前置放大器只要具有選擇開關就可以了。
第二個方向是設置十分講究的音質調整電路,借以維持前置放大器的存在。
走上述兩種途徑的產(chǎn)品已經(jīng)有了,前者的代表是聯(lián)邦德國產(chǎn)的HS,后者的代表是瑪克 · 雷文森公司的Cello。HS把前置放大器分成均衡器和選擇器兩個分立的部分,對于那些只使用CD唱機的人來說,只買選擇器部分即可。從這個意義上看,英國Meridian公司的產(chǎn)品也是極具特色的。它是把放大器的各部分做成一個一個單元,然后合起來使用。
后者也是有前途的。它可以把迄今只不過地配角的音質調整電路重視起來,可能的話甚至可以加上像dbx公司20/20多頻補償器那樣的功能。
這樣考慮下來,可以認為將來的前置放大器也許會化身為多種形式。對于想模擬唱片的人,可為他準備原來的電唱均衡放大器;對于希望進行音質調整乃至聲場補償?shù)娜藖碚f,則可提供具有這種功能的東西;而對于只使用CD唱機和磁帶錄音座的人來說,它只是具有音量調節(jié)功能的選擇箱也就夠了。甚至可以設想讓這些功能都由計算機來控制,只要對它講一句“把聲音加大些”或“把聲像定位往右挪一挪”,一切就會自動執(zhí)行!恐怕這并不是異想天開,而是這種時代一定會到來(對原文有些刪改)。
[注:本文轉摘自《北無通訊》1987年第2期]
晶體管相關文章:晶體管工作原理
晶體管相關文章:晶體管原理 加速度計相關文章:加速度計原理 電子負載相關文章:電子負載原理 衰減器相關文章:衰減器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