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廢物污染環(huán)境防治管理辦法正式出臺
——
據統(tǒng)計,自2003年開始,我國進入了電子產品報廢的高峰期。每年至少報廢500萬臺電視機、400萬臺冰箱、600萬臺洗衣機,每年廢棄的電腦超過500萬臺,淘汰的手機超過7000萬部,而且這一數字在逐年遞增。而同時,世界上80%的電子垃圾被運到亞洲,其中有90%進入中國,我國已成為電子垃圾的主要受害國之一。
電子垃圾的成分中富含貴金屬,包括金、銅和鋁。電子垃圾經過分類、融化和萃取后可以得到這些貴金屬。但是在融化時,鉛、水銀和鎘等有毒物質也會大量釋放到空氣、土地和水中,造成二次污染。一直以來,非正規(guī)企業(yè)處理廢舊電子產品的現象在我國非常泛濫,這些非法電子垃圾處理者先從產品中拆下有用的電阻、電容等元器件,再用酸洗的方法提煉出貴重金屬,牟取利潤,然后將其他元器件不經任何處理地隨意焚燒或填埋。而在這些非法垃圾處理者極其原始、不規(guī)范的酸洗和焚燒操作中,電子垃圾里的化學成分會污染土壤、水源、動植物,并最終對人類健康造成危害。
針對目前非法處理電子垃圾現象泛濫的情況,《辦法》規(guī)定,電子廢物的拆解、利用和處置經營者均須備案,電子垃圾處理過程中的污染防治也需達到相關技術標準。凡是無照經營、擅自處理電子垃圾的單位將被處以最低5萬元,最高50萬元的罰款。由縣級以上政府環(huán)保部門對所在行政區(qū)域內的電子廢物污染防治工作行使監(jiān)督管理權?!掇k法》還規(guī)定,未完全拆解、利用或者處置的電子廢物不得轉交給沒有資質的單位進行處置,處置過程中如果未達到相關技術標準,且產生了一定的環(huán)境污染的,將由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huán)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整改,并處3萬元以下罰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