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的冰與火之歌
相比于 2014年智能硬件領域的全民狂歡,2015年可謂冰火兩重天:智能穿戴、智能家居增長乏力,智能出行高歌猛進;創(chuàng)業(yè)公司遇冷,傳統(tǒng)公司強勢入局;機構投資謹慎觀望,A 股金主相機而動;技術流公司遇冷,但品牌派活得很不錯……
本文引用地址:http://cafeforensic.com/article/201601/285201.htm輿論很熱,但消費者的購買意愿依然不高
2015年 依然是沒有年度智能產品的一年。即使是自帶 “大賣光環(huán)” 的 Apple Watch,也沒能激發(fā)用戶的購買熱情。根據 IDC 最新預計,Apple Watch 今年的出貨量將達到 1300 萬塊,市場份額將達到 61.3%。與之形成對比的是,iPhone 前三季度的銷量為 5000 萬部左右,市占率卻僅有 14.5%。
近期 AbleCloud 和 Talkingdata 的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目前國內智能硬件 App 用戶規(guī)模為 0.72 億,在移動互聯網的滲透率近為 5.8%。相比于年初,這已經提高了 3.3 個點。每臺移動終端平均安裝智能硬件 App 為 1.33 款,但打開數據僅為 1.03 款。
總體來說,智能硬件產品最被看中的兩條線——健康和家居,在 2015年 并未能激發(fā)用戶的購買意愿。產品并非剛需,功能簡單,使用復雜,智能硬件用戶還多為嘗鮮者,市場還處于早期。智能硬件創(chuàng)業(yè)公司,還需要跨越鴻溝。
創(chuàng)業(yè)公司遇冷,傳統(tǒng)公司強勢入局
消費意愿不強時,創(chuàng)業(yè)公司增長乏力,傳統(tǒng)廠商強勢入局,就不是什么難以理解的事了。
對于在 2014年“高歌猛進” 的智能硬件創(chuàng)業(yè)公司來說,2015年 的日子并不好過?!按髷祿?的故事講完了,卻未能如愿落地;新的故事還沒有想好,錢又快燒完了。
市場、資金、競爭等多重壓力下,不少創(chuàng)業(yè)者謀求轉型,甚至關閉了公司。比如,我們曾報道的一家做孕表的公司已經轉型做了電商。有媒體人戲稱,應該出一個系列 “盤點那些年被我們寫死的硬件公司”。
市場不成熟,品牌不強大,渠道不完善,資金不充裕時,傳統(tǒng)公司反而擁有了優(yōu)勢。供應鏈把控力強,生產產能過關,品牌認知強,渠道話語權重,傳統(tǒng)廠商很容易地就進入這個新市場。
目前,主流的大小家電廠商,如海爾、美的、格力、TCL、九陽等,幾乎均已經推出了智能家居平臺或相關硬件。一家智能硬件平臺的創(chuàng)業(yè)者告訴 36 氪,2015年 他們的客戶中傳統(tǒng)廠商居多。其中,還有客戶單位的高管主動投資他們。
機構投資謹慎,A 股金主很熱心
熱心的不止傳統(tǒng)廠商,還有 A 股市場的金主們。
在機構投資趨冷時,“雪中送炭”。比如,在 “寒冬說” 之后,東方網力收購了百度 i 耳目,羅萊、京東聯手入股了 Sleepace。相比于投資機構,這些投資人要大方很多,除了錢,還帶來了資源,而股價上漲也給這些戰(zhàn)略投資人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縱觀今年的泛智能硬件投資,A 股金主最集中的領域還是在虛擬現實與機器人。在 2015年 世界機器人大會開幕之日,GQY 視訊宣布購美國機器人公司 Jibo1.1%股權。在此之前,東方網力也曾 投資過這家美國機器人公司 。最近,科大訊飛在年度發(fā)布會上,承認投資機器人公司優(yōu)必選,并 表示了投資優(yōu)秀機器人公司的意愿 。
在虛擬現實領域,不僅一二級市場聯動緊密,甚至出現了 二級市場倒逼一級市場投資 的情況。A 股上市公司,不僅為一級市場提供新退出機制,還提供了更高的估值溢價。相比于財務投資人,戰(zhàn)略投資人們更愿意接受高溢價。一家做 VR 頭顯的廠商完成新一輪融資,產業(yè)投資人爽快地答應了 10 億元的估值。
對于優(yōu)質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來說,這無疑不是冬天里的一股暖風。
技術流公司遇冷,但品牌派活得還不錯
事實上,這個 “冬天”,感受到寒冷的多是 “技術流” 的公司,“品牌派” 的公司依然溫暖。
智能硬件早期的創(chuàng)業(yè)者,多少技術或者極客出身,追求功能的酷炫,完成了從無到有,從 0 到 1 的過程。但智能硬件本質上還是硬件產品,無法脫離傳統(tǒng)的經濟規(guī)律、市場運行法則。僅僅追求技術實現的公司,在產業(yè)鏈被催熟后,很難打敗方案商、工廠。
反之,此前注重打造品牌的公司,反而 “名利雙收”。在做出了爆款智能水杯 Cuptime 之后,麥開做不智能的水杯 Seed,其底氣就在于已經打造的品牌。而智能鋼琴 The One 在成功打造出品牌后,轉型做起了鋼琴教育……
這并不是國內特有的現象。今年,Pebble 成功眾籌千萬美元,Fitbit 成功上市,Misfit 被 2 億美元收購 ,這都是品牌派的階段性勝利。
總結下來,這些公司所走的路線,多不是 “硬件免費,服務收費”,而是 “高逼格,高利潤” 路線。在具體的產品規(guī)劃上,多符合 “降維打擊” 的理論。先推出一個高階產品,高價格、高逼格、高品質,塑造品牌,再推出一個低價產品,用來提高市場占有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