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nm?3nm?芯片制程的極限究竟在哪里?
現(xiàn)在的集成電路制造技術其核心就是光刻技術,這種方法與照相類似,就是將掩模版上的圖形轉移到涂有光致抗蝕劑(或稱光刻膠)的硅片上。在實際工藝中,一個芯片的產生要經歷幾十次光刻才能完成,有些結構層甚至需要多次光刻才能形成。
本文引用地址:http://cafeforensic.com/article/202102/422708.htm在這個發(fā)展階段,所謂的物理極限其實就是光的波長限制,所以科學家們所做的工作主要是不斷降低用于曝光的光線的波長。通過這種方法,不斷提高光刻分辨率,分辨率高了,同樣大小的硅晶圓上,可以生產更多的芯片。
· 2001年:芯片制程工藝是130nm,例如奔騰3處理器。
· 2004年:90nm的元年。
· 2012年:制程工藝發(fā)展到22nm,此時聯(lián)電、聯(lián)發(fā)科、格芯等很多廠家可以達到22nm的半導體制程工藝。
· 2015年:芯片制成發(fā)展的一個分水嶺,進入14nm時,聯(lián)電止步于此。
· 2017年:步入10nm時代,英特爾停在了10nm,i5和i7處理器由于良率問題而遲遲無法交貨。
· 2018年:7nm來臨,英特爾至今無法突破,而美國另一家芯片代工巨頭“格芯”,也是在7納米處倒下的。
· 2019年:6nm開始量產。
· 2020年:制程開始進入5nm時代,進入更難的5nm,只有三星和臺積電生存下來了。
5nm芯片的現(xiàn)狀
第一款出貨的5nm芯片,是蘋果2020年10月份發(fā)布并上市的A14仿生芯片,這款SoC的晶體管數(shù)量達到118億個,比A13多大約40%;而第二款則是集成153億個晶體管的華為麒麟9000。
但是隨著半導體技術逐漸接近物理瓶頸,晶體管尺寸的微縮越來越難。5nm的手機芯片的表現(xiàn)似乎并不盡人意,不僅在性能提升有限,功耗也面臨“翻車”。對于普通用戶來說,設備發(fā)熱嚴重和高功耗會直接影響使用體驗,芯片散熱差嚴重時會導致芯片異常甚至失效。
主要原因是制造工藝不成熟,工藝、IC設計與功耗的不平衡。當制造工藝和IC設計不匹配時,便會造成一些問題,包括功耗、性能等。
廠商為追求更低的成本,用更小面積的芯片承載更多的晶體管,看似是達成制程越先進、芯片性能越好、功耗越低。但實際情況更復雜,有的廠商通過增加核心、也有通過設計更復雜的電路,無論是增加核心還是設計更復雜的電路,都需要面對功耗激增的問題,兩者之間又需要尋找新方法進行平衡。
另外,5nm芯片的成本極高。市場研究機構IBS給出的數(shù)據(jù)顯示,自28nm之后芯片的成本迅速上升:28nm工藝的成本為0.629億美元,到了7nm和5nm芯片的成本迅速暴增,5nm將增至4.76億美元。
在FinFET工藝之后,環(huán)繞式閘極電晶體(GAA)也開始提上議程,臺積電原本計劃在5nm節(jié)點上應用該技術,但考慮到綜合性能和成本之后,選擇繼續(xù)使用FinFET工藝。讓GAA的應用推遲至3nm節(jié)點上。
2nm已經開始研發(fā)
臺積電5nm雖然已經量產,但產能還是很有限,還在持續(xù)提升中;另外3nm制程也預計在2021年風險量產,在2022年下半年量產,這次臺積電內部又將2nm芯片提上了日程。據(jù)財聯(lián)社消息,臺積電方面近期表示,將在新的臺灣研發(fā)中心運營一條先進生產線,擁有8000名工程師,該設施將專注于研究2納米芯片等產品。有業(yè)界聲音估計,臺積電2nm將在2023年至2024年推出。
圖 | ASML 預測半導體制程升級規(guī)劃
從誕生到現(xiàn)在的二十年間,F(xiàn)inEFT技術已經讓芯片工藝節(jié)點制程最高突破到3nm。不過,3nm幾乎已經逼近FinFET的極限,再往下發(fā)展,無論是鰭片距離、短溝道效應還是材料已經到達閾值,如果沒有改變架構,芯片可能連物理結構都構不成。
所以,臺積電的2nm制程用上了GAA技術,作為FinFET技術的演進,這也可以用來繼續(xù)抑制短溝道效應的技術。但是在GAA工藝上,臺積電并不是走得最快的。臺積電在最新的3nm制程上還將繼續(xù)沿用FinFET工藝,不過三星的3nm則選擇了GAA工藝路線。
GAA是FinFET技術的演進,其四面都被柵極圍繞,從而再度增強柵極對溝道的控制能力,有效減少漏電。它和FinFET有相同的理念,不同之處在于GAA的柵極對溝道的四面包裹,源極和漏極不再和基底接觸。
根據(jù)設計的不同,GAA也有不同的形態(tài),目前比較主流的四個技術是納米線、板片狀結構多路橋接鰭片、六角形截面納米線、納米環(huán)。三星對外介紹的GAA技術是Multi-Bridge Channel FET(MBCFET),即板片狀結構多路橋接鰭片。臺積電同樣采用MBCFET架構。
GAA可以帶來性能和功耗的降低,但成本也非常高,三星稱其3nm GAA的成本可能會超過5億美元。
芯片制程發(fā)展極限
隨著芯片尺寸的進一步縮小,新的“物理極限”出現(xiàn)了。這就是我們傳統(tǒng)計算機芯片的設計理念問題。我們都知道的,現(xiàn)在的電腦是基于數(shù)字電路0、1這樣的邏輯電路搭建起來的。而隨著芯片尺寸的減小,最小的PN結也在不斷的減小。由于量子效應,PN結不能形成之前的工作狀態(tài),也就是說,不再表現(xiàn)出0和1這種狀態(tài),量子效應成為了數(shù)字集成電路的攔路虎。
這怎么辦呢?其實,需要的不是做新的PN結出來,因為PN結已經無法再小了。科學家們做的工作是,發(fā)展下一代計算機技術:量子計算機。這種計算機的工作原理跟我們現(xiàn)在的計算機是不同,它是利用量子的波函數(shù)來進行計算的。它的計算邏輯不同於數(shù)字電子計算機,量子計算用來存儲資料的對象是量子位元,它使用量子演算法來進行資料操作。
這種變化其實就是新的技術手段代替老的技術手段的過程。面對無法再小的數(shù)字化集成電路科學家祭出的新的手段就是量子計算,用量子計算來取代數(shù)字計算,讓計算能力進入到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
還有就是目前,芯片都是由硅為基礎,在上面刻蝕電路,但是,理論研究表明,當芯片制程達到1nm的時候,量子隧穿效應,就是電子不受控制,所以這是人們很擔心的問題,1nm后怎么辦?目前人類馬上將硅基材料的性能壓縮到了極限,所以更換材料已經被提上日程,目前最有希望的便是二硫化鉬(MoS2)。
硅和二硫化鉬都有晶體結構,但是二硫化鉬對于控制電子的能力要強于硅,眾所周知,晶體管由源極,漏極和柵極,柵極負責電子的流向,它是起開關作用,在1nm的時候,柵極已經很難發(fā)揮其作用了。而通過二硫化鉬,則會解決這個問題,而且二硫化鉬的介電常數(shù)非常低,可以將柵極壓縮到1nm完全沒有問題。
1nm是人類半導體發(fā)展的重要節(jié)點,可以說,能不能突破1nm的魔咒,關乎計算機的發(fā)展,雖然二硫化鉬的應用價值非常大,但是,目前還在早期階段,而且,如何批量生產1nm的晶體管還沒有解決,但是,這并不妨礙二硫化鉬在未來集成電路的前景。
持續(xù)加碼先進制程是一場冒險?
當前,芯片由先進制程帶來的性能、功耗回報正在顯著降低。近幾個月,搭載5nm制程工藝SOC的智能手機陸續(xù)上市。從這些手機的實際表現(xiàn)來看,無論是臺積電的5nm FinFET工藝,抑或三星的5nm LPE工藝,性能、功耗提升都未能滿足市場預期。
三星方面,功耗翻車的問題比較突出。采用三星5nm LPE工藝的驍龍888處理器和上代產品驍龍865處理器對比,單核功耗和多核功耗明顯增加,能效表現(xiàn)上大幅下降。
臺積電方面,快步推進的5nm,實際性能提升有些拉胯。以蘋果A系列處理器為例,同樣基于臺積電7nm制程,A13處理器相比A12處理器CPU性能提升20%、GPU性能提升20%;而基于臺積電5nm制程的A14相比A13,CPU 性能方面提升大約在16.7%左右,GPU性能提升則大約在8.3%左右。
也就是說,在蘋果A系列處理器上,5nm制程進步帶來的進步,很可能還比不上蘋果自己對處理器架構的優(yōu)化升級。雖然有一些業(yè)內人士猜測,這是由于5nm初期良品率不高,蘋果A14屏蔽了一些核心。但同樣采用臺積電5nm工藝的麒麟9000,其功耗控制較之官方數(shù)據(jù)也存在較大差異。
5nm先進制程工藝的實際表現(xiàn)普遍稱不上令人滿意,對于當前階段使用5nm工藝的產品而言,其營銷價值或許要遠遠超過先進制程本身的實用價值。
更加令人感到不安的是,在當前臺積電5nm制程工藝的實用價值都很成問題的情況下,臺積電還在持續(xù)加大對下一代制程節(jié)點3nm工藝的研發(fā)投入。在近日的財報會議上,臺積電管理層宣布2021年計劃將年度資本開支從2020年的170億美元大幅提升到250億至280億美元,增幅將達到45%至63%,其中約80%將用于3nm工藝研發(fā),這意味著,臺積電今年將會有超過150億美元的資本支出投向3nm工藝。
而根據(jù)臺積電此前公布的計劃,他們的3nm工藝,計劃在今年風險試產,2022年大規(guī)模量產。也就是說,按照臺積電的規(guī)劃,明年在市場上我們就可以看到一些搭載臺積電3nm工藝的產品。
這依然符合臺積電近幾年來的先進制程升級換代節(jié)奏,然而從產品的實際表現(xiàn)來看,高昂的代價并沒能完美實現(xiàn)預期中的效果。換而言之,臺積電現(xiàn)在很可能已經觸碰到了資本投入和技術實現(xiàn)之間的一個瓶頸,忽視這一瓶頸而又急切想要實現(xiàn)3nm先進制程工藝的臺積電,其實已經陷入了一場極限技術冒險。
評論